追根溯源学汉字
长期在一线教学的老师都有这样的感受,小学低年级识字量大,内容也较为枯燥。因而,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辛苦,而且很容易回生。因此,如何引起学生对识字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识字习惯,交给学生科学识字的方法和规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认识汉字,这些值得我们深入探究。论文网
施茂枝教授指出:识字教学的目标无非是读准字音,记住字形,了解字义,为阅读和习作打下基础。以下我就从这三方面联系自己平时教学经验,谈谈如何通过追根溯源,培养学生良好的识字习惯。
一。引导学生在预习中读准字音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一切后教的知识都要根据先教的知识,即理解新知识需要旧知识做基础。可见预习是有必要的,通过预习,学生从中可以发现自己知识结构中薄弱的环节,为上课创造了有利的心理状态,打好了注意定向的基础。同时学生带着问题上课,求知欲更强,变被动为主动,提高了听课的效率。因此,在学习新课之前,学生得先完成预习工作,首先读一读生字,其次在文中为生字标上拼音,并读读文中的生词及整个句子,乃至整篇课文,最后通过查字典的方法找一找这个字是否还有另外的读音,可以组什么词。我所教班级是二年级,二年级的学生完全具备了自学字音的能力,因此,把这个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为课堂上学习生字做了充分的准备。
二。引导学生通过象形认清字形
象形字是由图画逐渐进化而来的,即象形字具有与事物近似的性质。北师大版语文二年级上有两个单元是专门进行识字教学的,课本首先出示了古代的图形文字,而后是甲骨文。楷书乃至简化字,由图到字的认识,符合小学生的思维识记规律。我在教生字的时候注意追根溯源,引导学生观察古代象形字与简化字之间微妙的联系,如衤“上面像领口,两旁像袖筒,底下像两襟左右相覆,为上衣形。而学生经常把衤“写成礻“,如果我们让学生把衤“和古代的象形字联系起来,我想学生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错误了。再如折“,学生经常和拆“混起来,我在教这个字的时候就找出甲骨文,让学生猜想意思,我们可以发现,折“是一把大斧(斤“)把一棵树(木“)砍断,这就是折“的本义,――折断“。
三。引导学生通过看图理解字义
在我们现在的教学中往往只注重读音和笔画的识记,而忽略字形和字义的理解,从根本上剥离了表意文字的灵魂,把脉络清楚,形义明朗的汉字教学变得方法机械,形义混沌。而我们如果追溯文字的原始图形,对字意思的理解便一目了然了,无须死记硬背。如教学自“,自“的现代字形好像和眼睛有关系。有的老师在教学生的时候可能就会说是眼睛加上一撇眉毛,这样理解是在误导学生。自“在甲骨文是鼻子的象形,鼻子是呼吸的外在器官,我们先人认为气是生命之本。而气息一旦受阻,人的生命就会有危险。就是今天,人们试探某个人死没死,还沿袭古老的方式,手放他鼻孔处,看有没有出气。所以,像呼吸一样正常的状态就是自然“的本意。再如教音乐的乐“,这个字还有个读音lè,它和我们今天的快乐“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看到了最古老的字形就明白了。乐“在甲骨文中像个乐器,现在学生就可以知道,原来乐器的乐“这个字最早是乐器的象形,它发出的声音能带给我们快乐。再如相“,通过观察甲骨文,我们可以发现,它的字形是一只眼睛在细细查看一棵树,我们很好理解它的本义,相“是细看“观察“又有相互“的意思。
汉字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科学发展的今天,更需要我们去传承和发扬,去探索,去追求,去感受汉字独特的艺术美。孩子是民族的未来,我们应该从小培养学生识字的习惯,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从源头抓起,追根溯源,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感受汉字的独特魅力,从中寻找到规律,更好。更快。更准确。更有效率地学好汉字。
追根溯源学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