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史志记载,彩烟的开拓与隋炀帝的后世相关。唐贞观十五年(641年),隋室子弟荣王杨白 渡江南来,沿古剡溪一路逃亡于彩烟山下隐居。隋朝末年新昌县尚未建立,故而杨帝后人成了彩烟山最早的定居者,也成为了此地最早的开发者。自彩烟杨氏定居后,迁入者不断,其中,南宋时期最为鼎盛。按照时间顺序,先后迁入的有彩烟陈氏(唐大历年间)、彩烟丁氏(唐僖宗年间)、彩烟甄氏(五代时期)、彩烟董氏(宋宣和年间)、彩烟梁氏(南宋绍兴年间)、彩烟盛氏(南宋时期)、彩烟赵氏(南宋时期)、彩烟胡氏(明洪武年间)、彩烟柴氏(明景泰年间)等。
艰难的生存环境,使得这里的人民必须付出异常的勤劳,世世代代进行艰辛地劳动,开发着这一片草莽奥区,但是生活仍然较为困苦,大部分小农家庭都处于生存边际的状态,总体而言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其次,由于山林密布,在古代甚少受到战争的波及,相对于中原地区安定,造成了环境的相对封闭性与滞后性,而在文化上这种封闭性又使得这里与外界交流与传播受到一定的阻碍,民风趋向于保守,文化积淀深厚,保留了较多的中古遗制,“独其俗淳厚,先民之流风善教犹存焉” 。
彩烟山区的内部环境的这一特点,与这里聚落发展与宗族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2。 家族渊源
新昌梁氏始祖为梁万,于东晋晋元帝时期由重庆迁居前梁(今属嵊县黄泽镇)。后前梁支姓人稠,唐贞观十五年,第十四世梁山宝迁居沃洲山之查林。从二十九世开始,查林梁氏之大宗分居鳌峰、彩烟、百步三地,各成一派。
彩烟梁氏始祖为第三十世梁永敏,字子敬,南宋时期分居彩烟棠墅。棠墅原是一片万家地,彩烟山其脉左旋入回山,而右旋一脉迤逦蜿蜒便是注入棠墅。《彩烟梁氏宗谱》的《三十世祖开彩烟公传》中记载了子敬公选择迁徙棠墅的原委:“于时半荒墟,岗陵骈秀,沃野平环,两溪夹前,曰是‘万家地可以聚国’。”
彩烟梁氏宗族,尽管作为后来迁入者,却成为了彩烟山区最为兴盛的宗族,所谓“梁氏一兴于前梁,再兴于查林,公迁棠墅而三兴于彩烟。”
以上为自南宋起第三十世祖子敬公迁彩烟,呈现了如细胞分裂般的情状。对于彩烟梁氏宗族的人口发展而言,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彩烟梁氏作为后期迁入彩烟乡的宗族,其人数却远远超过早入迁的其他彩烟宗族,并且,在南宋初所分查林、鳌峰、彩烟三派中,彩烟梁氏宗族的人口超过查林、鳌峰2支梁氏人口之和;第二个问题就是其人口发展的不平衡性。
在以小农经济为主的中国古代社会,人口是社会生产力的主要推动力,人口增长对于宗族组织的发展与壮大具有重要意义。“宗族力量的大小一是取决于宗族是否‘朝里有人’;二是取决于宗族人口的多少.‘朝里有人’的毕竟只是极个别的宗族,所以宗族人口的多少就成为反映宗族势力大小的一个重要标志。”
就第一个问题,从外部环境来说,生存条件和自然环境的优劣与其他宗族相比都起着同样的作用,并无特别优劣。因此,我们更应该讲目光集中于宗族内部的环境。笔者认为首先与宗族的地位与经济水平有关,多有仕宦之家更有多妻多子的生育优势。据宗谱记载,古代获得功名的梁氏族人数目为:进士11人,举人21人,明经29人。文献综述
其次,从时间上来看,彩烟梁氏宗族的发展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性。下面整理了民国五年之前,彩烟梁氏各世入谱的男丁的人数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