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首先在德国兴起。早在1807年,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一书中就曾论及不同于个体精神的绝对精神。后来哲学家拉扎勒斯和语言学家斯泰塔尔提出民族精神“和整体精神“的概念。冯特则在前人的基础上写下了十卷本的民族心理学(1900-1920年),他认为民族心理学的较为合适的研究领论文网域涉及到由共同的人类生活所创造的那些精神产品,因此,仅凭个体意识是无法对它加以说明的“。(注:Wundt,W。ElementsofFolkPsychology。NewYork:Macmoillan,1916。p。3。)于是,他以语言。艺术。神话。道德。法律。宗教。社会风俗习惯作为实例,研究民族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并详细论述了民族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中国的民族心理学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初,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步发展起来。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国的西藏。云南。青海。新疆和海南均进行过民族儿童心理发展的跨文化研究。(注:参见朱智贤主编: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中国卓越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581页。)现在中国民族心理研究范围已扩大到国内56个民族。可以说,民族心理学的研究方兴未艾。
一。中国民族心理学研究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族学界在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方面,逐渐摆脱了前苏联有关民族心理学研究的影响,将民族共同心理素质作为民族心理学的一个层次进行研究,同时构建中国民族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原则。内容,逐渐将中国民族心理学纳入心理学的范畴。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民族共同心理素质“这一概念受到了普遍关注。建国以来,民族学界受前苏联民族学研究的影响,把主要目标投向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研究。斯大林在主义和民族问题一文中指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在这个定义中,民族共同心理素质作为民族四个特征之一,受到了异乎寻常的关注,许多学者著书立学,(注:参见熊锡元:略论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民族研究1983年第4期;吴团英:试论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及其发展变化的特点,内蒙古社会科学1988年第1期;吴团英:民族心理素质是民族最具普遍性的特征,求是学刊1982年第2期;顾学津: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在民族识别中的作用,中南民族学报1984年第1期;徐杰舜:也谈民族共同文化心理素质,民族研究1990年第3期;贺国安:刘克甫谈共同心理素质与民族自我意识,民族研究1989年第4期;修世华:关于共同心理素质“的思考,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对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内涵。外延进行了概括。其中以熊锡元和吴团英对民族共同心理素质进行的概括最具代表性。熊锡元认为: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是一个民族的社会经济。历史传统。生活方式以及地理环境的特点在该民族精神面貌上的反映。其特征为通过本民族的语言。文学艺术。社会风尚。生活风俗。宗教信仰以及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乡土的眷恋,表现出自己的爱好。兴趣。能力。气质。性格。情操和民族自豪感。“吴团英认为: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就是民族的共同心理特点,它由民族情感。意志。性格。气质及民族自我意识等诸种要素构成。“(注:吴团英:试论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及其发展变化的特点,内蒙古社会科学1988年第1期。)在对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特点理解方面,学者们大多认为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具有稳定性。持久性和渐变性;但在对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名称方面,分歧很大。民族性格。民族情感。民族精神。民族意识以及民族自我意识均成为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代名词。甚至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在对民族性格。民族意识。民族感情等词条的解释中,均写着参见民族共同心理素质。
第二,民族心理研究方兴未艾。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发展,一些学者逐渐注意到对民族心理的研究受到了斯大林关于民族定义四个特征之一的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限制,于是开始将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纳入心理学分支民族心理学的研究范畴。20世纪90年代以后,一些作者从不同角度对民族心理作了研究。(注:参见周星:民族心理论,宁夏社会科学1992年第1期;童列春:中国民族心理形成的四个历史时期,理论月刊1991年第4期;李尚凯:民族心理研究概论,新疆社会科学研究1990年第3期;熊锡元:民族心理与民族意识理论问题补遗,中央民族学报1993年第6期;戴庆渲:民族心理及其结构层次刍议,学术论坛1990年第2期。)戴桂斌认为民族心理由民族心理素质(包括民族的性格与能力)和民族心态(如民族朴素的社会信念。价值观念及民族情趣等)两个部分组成。(注:参见戴桂斌:略论民族心理,青海社会科学1988年第1期。)秦殿才认为民族心理分为民族的心理素质。价值体系。思维方式三个要素。(注:参见秦殿才:改革开放与民族心理结构的调整,内蒙古社会科学1988年第1期。)荣·苏赫认为,民族心理划分为四个层次八个要素:(1)民族群体价值观念及其指导下的民族群体规范,包括价值观念和规范意识以及同时产生的民族情感。民族意志三个因素;(2)民族个性心理特征,即民族气质。民族能力(后天的熟练技能)。民族性格;(3)民族思维方式;(4)民族自我意识。(注:参见荣·苏赫:简论民族心理和阶级心理的辩证关系,内蒙古社会科学1988年第1期。)戴庆渲认为民族心理结构应该由四个层次八个要素组成:第一层次,民族自识性及同时产生的民族情感。民族意志;第二层次,民族思维方式;第三层次,民族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民族性格。民族能力。民族气质三个要素;第四层次,在价值观念指导下包括价值观在内的民族群体规范意识,如民族朴素的社会信念。道德观念。民族审美情趣等。(注:参见戴庆渲:民族心理及其结构层次刍议,学术论坛1990年第2期。)李尚凯认为: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民族心理,它是各民族在一系列共同历史条件影响下形成的共同性格。情感。爱好。习俗。成见。信念。心理状态等等精神素质的总和。民族心理的内部结构是多侧面。多层次的。可将民族心理分为民族心理素质。民族心理状态和民族自我意识三大组成部分。民族心理素质是该民族在人类种系发展过程中所达到的心理水平,是民族心理中较为稳定的部分,包括民族认知特点。民族思维方式。民族气质。民族性格。民族能力等等;民族心理状态是该民族对社会面貌。社会变化的反映程度,是民族心理中较为不稳定的部分,包括民族朴素的社会信念。价值观念。民族情绪和情感。民族兴趣和爱好等等;民族自我意识是对本民族所处社会地位。所具身心特点的自我认识和评价以及对本民族利益的理解和维护,表现着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的统一,包括民族认同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民族气节。民族中心主义等等。民族心理是民族心理素质。民族心理状态和民族自我意识的统一整体,其中以民族心理素质为基础。(注:参见李尚凯:论民族心理之研究,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韩忠太认为,民族共同心理素质与民族心理是两个本质不同的概念。在内涵和外延方面:民族心理的内涵是一个民族的成员以先天的神经系统为基础,在后天的环境作用。教育影响。文化熏陶下,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各种心理现象的总和;而民族共同心理素质除了具有民族心理内涵的一般属性外,还具有共同“和素质“两个根本属性。从外延看,民族心理可以包含一个民族成员发生的各种心理现象,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外延只能包含一个民族全体成员普遍具有的共同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在学科归属方面: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归属于民族理论学,民族心理则归属于心理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民族心理学的范畴。在研究课题方面: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是民族学研究工作者的理论问题之一,他们的研究具有宏观性;民族心理研究者则通常以心理现象为单位,具有微观性。在研究方法方面:民族共同心理素质作为民族理论研究的一部分,没有专门的研究方法;民族心理的研究方法则是运用心理学方法,如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测验法。实验法。跨文化分析法等。在研究目的方面:民族理论工作者研究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是为了解释斯大林有关民族定义四特征之一的民族共同心理素质;而民族心理研究者一开始就把自己的研究目的与整个心理学的研究目的联系起来,即研究民族心理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因此,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和民族心理是分属两个不同学科的概念。(注:参见韩忠太:论民族共同心理素质与民族心理的区别,云南社会科学1999年第5期。)从以上作者对民族心理的理解来看,分歧很大,有些作者将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归纳为民族心理的一个层面,有的作者则认为两个概念在含义上大相径庭。另外,作者们对民族心理包含的内容持不同意见。
第三,个体民族心理研究逐渐兴起。如熊锡元对回族。傣族。汉族的共同心理素质进行研究,(注:参见熊锡元:试论回回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思想战线1986年第6期;熊锡元:傣族共同心理素质探微,思想战线1990年第4期;熊锡元:汉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民族特征论集,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其中在分析回族共同心理素质时,他认为由于回族的其他三个民族特征并不明显,故共同心理素质在其形成过程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从强烈的民族意识。开拓与进取精神。心理状态和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的交织。保族与卫国_在逆境中求生存等四个方面来分析回族的优秀心理素质,同时也指出回族应该防止和克服民族狭隘性。排它性等有害的心理素质。“(注:徐黎丽:试论民族心理研究,兰州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荣丽贞则以蒙古人特有的祭神为例,认为祭祀风俗属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故祭祀风俗与民族心理的关系也是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关系。(注:参见荣丽贞:蒙古族祭祀风俗与民族心理浅述,内蒙古社会科学1987年第6期。)苏世同认为苗族主体心理深受以农耕为基础的苗族文化的影响,表现出许多优良的心理素质,也保留了一些不良的心理素质,这在文化风俗上有所反映。(注:参见苏世同:论苗文化与苗族主体心理结构,吉首大学学报1991年第4期。)伊力合木·克力木则认为敢于冒险。敢于出家门。不怕吃苦。具有流通观念和坚韧不拔的性格。不轻商等是维吾尔人经商心理的特征,而造成这种特征的历史根源为城市生活方式。地理环境及宗教。(注:参见伊力合木·克力木:维吾尔族的经商心理及其历史根源,社会学研究1989年第4期。)还有其他一些学者也对一些民族的心理素质进行了研究。如周兴茂论述了苗族的共同心理素质,(注:参见周兴茂:论苗族的共同心理素质,湖北民族学报2000年第3期。)那顺呼吁重视对蒙古族心理的研究,(注:参见那顺:重视对蒙古族心理的研究,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2000年第1期。)闫丽娟。钟福国论述了裕固族心理素质,(注:参见闫丽娟。钟福国:裕固族心理素质透视,西北史地1998年第1期。)南文渊则综述了几个世纪以来对回族民族心理的研究概况,(注:参见南文渊:几个世纪以来对回族民族心理的评说综述,青海民族研究1997第3期。)石国义论述了水族传统文化心理,(注:参见石国义:水族传统文化心理思辨,贵州民族研究1998年第1期。)崔英锦论证了朝鲜族文化心理特点,(注:参见崔英锦:略论朝鲜族文化心理特点,黑龙江民族丛刊1996年第4期。)马丽华论述了云南通海蒙古族生存发展的心理素质,(注:参见马丽华:云南通海蒙古族生存发展的心理素质,云南民族学报1993年第1期。)云公保太探讨了欧拉藏族尚武心理,(注:参见云公保太:欧拉藏族尚武心理初探,青海民族研究1993年第2期。)银军和杨顺清论述侗族民族心理素质,(注:参见银军:试论侗族共同心理素质,贵州民族研究1992年第1期;杨顺清:侗族共同心理素质初探,贵州民族学报1992年第2期。)施建业论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注:参见施建业:论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北京社会科学1994年第4期。)戴小明则对如何改善民族心理素质进行了对策性研究。(注:参见戴小明:关于改善民族心理素质的思考,新疆社会科学1989年第4期。)以上文章均从民族发展和繁荣的角度探讨某一特定民族心理对民族本身发展的影响,旨在帮助少数民族建立健康的心理特点,消除与民族发展有害的心理特点。但由于受民族学界有关民族共同心理素质讨论的影响,许多作者对民族心理及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概念理解不同,因此在研究个体民族心理时总是冠以某某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其实,从研究的特定民族心理的内容来看,均属于民族心理特点的范畴。
第四,与民族心理相关的问题也成为一些学者的研究课题。如钟元俊对民族传统文化心理与民族教育的关系进行了论证;(注:参见钟元俊:试论民族传统文化心理与民族教育,社会科学战线1989年第2期。)郭建荣。郭广瑛探讨了民族的心理和传统对科技文化发展的影响;(注:参见郭建荣。郭广瑛:论民族的心理和传统对科技文化发展影响,中央民族学报1987年第4期。)张践认为改造经济心理是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重要环节;(注:参见张践:改造经济心理是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重要环节,民族研究1985年第4期。)郭大烈论述了社会化的商品经济与民族心理的社会化的关系;(注:参见郭大烈:社会化的商品经济与民族心理的社会化,民族研究1987年第3期。)秦殿才认为民族地区要改革开放,必须对民族心理结构方面的不良因素进行调整;(注:参见秦殿才:改革开放与民族心理结构的调整,内蒙古社会科学1988年第1期。)荣·苏赫则认为民族关系和阶级关系的相互作用,经过民族和阶级交织在一起的微观环境中介,经过民族心理构成因素和阶级心理构成因素叠加渗透在一起的个人心理素质和自我观念的中介,必然形成阶级心理对民族心理的决定性制约和民族心理对阶级心理的反作用,必然表现在既属于民族又属于阶级的主体行为中;(注:参见荣·苏赫:简论民族心理和阶级心理的辩证关系,内蒙古社会科学1988年第1期。)李景春讨论了民族心理素质与国民素质教育的关系;(注:参见李景春:论民族心理素质与国民素质教育,沈阳师范学报2000年第3期。)李尚武则比较了中西两大民族精神心理结构的异同点;(注:参见李尚武:中西两大民族精神心理结构比较,中国国情国力2000年第4期。)卜鼎焕论述了民族心理素质与现代化的关系。(注:参见卜鼎焕:民族心理素质与现代化,哲学动态1994年第12期。)另外,还有学者对拓展中华民族精神的中介环节,提高民族的心理素质,适应现代化的需要“进行了探讨。(注:参见施国光:拓展中华民族精神的中介环节,提高民族的心理素质,适应现代化的需要,浙江社会科学1992年第2期。)以上文章虽然重点不同,但讨论的均是与民族心理有关的问题,其最终目标还是希望通过学术探讨,改善不良的民族心理素质对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
心理学界也从改革开放以来开始注意到不同民族的心理发展变化规律,但从20世纪80-90年代发表的有关论文来看,以研究个体民族心理和个体民族成员的心理为主。如汉族和裕固族儿童心理发展比较研究。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克木人和基诺族德育心理调查。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拉祜族和哈尼族的青少年品德形成的调查研究。北方少数民族罪犯心理初探等等。李尚凯将其总结为六类:各民族儿童认知发展的比较研究,各民族个性和品德形成发展的比较研究,民族社会心理行为的比较研究,民族心理卫生和精神病研究,民族心理基本理论研究,跨国的不同民族心理的比较研究。(注:李尚凯:论民族心理之研究,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由于李尚凯对20世纪以来的民族心理学研究已经进行了详细的概述,本文不再重复。
二。民族心理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民族心理学研究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这并不是说在民族心理学研究方面无懈可击。笔者认为,民族心理学研究在定位。概念。内容和方法等方面仍然存在着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