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90年代,杨新平的《余杭南山造像》 成为代表。文章十分详细地介绍了当时南山的全二十三尊造像,并简要阐述了特点与价值,为后来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文章的论述重点放在各个造像的具体介绍上,没有涉及到相关历史情况。
赖天兵的《浙江余杭南山摩崖造像》 十分重要。他对每尊造像的风格手法都做了一定的介绍,也对南山造像中体现的释道并存及世俗化特点做了描述,文章涉及方面较多,但内容较为简练,没有充足的文献支撑。此外,他的《瓶窑南山摩崖三龛造像》 也是代表作。这篇文章是针对南山东麓的摩崖三龛的内容、年代、性质等问题展开考察,证明此三龛造像应属明代造像,且提出了明代摩崖三龛很可能是佛教、道教、儒教统一开凿,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为三教合一造像的观点。这对南山造像佛道合一或三教合一的特点作了十分重要的补充。但此文属于专题性研究,内容较为独立而缺乏整体性研究。
近几年来,在南山摩崖造像群相关的研究中,比较详尽的当属陈杰的一系列论著。特别是他发表在余杭史志网的《南山摩崖造像中的释道儒并存现象》一文 。此文不仅十分详细地介绍了南山摩崖造像群,并且从佛像的造型、服饰、台座等方面具体分析,特别突出了其释道儒并存的特点,这给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很好的参考资料。关于为何会出现释道并存现象,陈杰总结为三点,其一是中国思想合流的趋势的具体反映,其二是同白云宗的教义有关,其三则是主流文化的倡导,笔者认为此三点很好地解释了释道并存的原因,为接下来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文献综述
探究南山摩崖造像的历史,必然要对与之密切相关的白云宗进行研究。刘晓的《白云宗宗摄钱如镜小考》 、戴继诚的《白云宗•白莲宗•白莲教》 等文,都在不同方面对白云宗作了详细研究。前者着眼于白云宗的政治地位,以钱如镜为例,考证了白云宗的政治地位不断上升,由僧录升格为宗摄所,且由僧人担任领袖;后者对白云宗的发展历程展开了详细的阐述,并且与白莲宗进行了对比,从而提出了民间宗教不一定等同于‘邪教’,但当它与正统的宗教或者主流的意识形态产生矛盾时,必然会影响社会稳定的观点。这两者都是对白云宗的研究的有力之作,对于更深层地了解南山摩崖造像的历史渊源与成因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现如今,学术界对余杭南山摩崖石刻的重视程度有所上升。2015年10月12日举行了“首届杭州余杭南山大普宁寺与民间佛教学术研讨会” 。瓶窑南山齐聚了佛教学者,他们共同参观了南山摩崖石刻,并探讨了白云宗与普宁寺的历史渊源、南山造像的佛教文物价值等学术论题。从中可以表现出南山摩崖石刻开始获得广泛关注,因而要求研究者有更为宽广的视野。
在借鉴近年来关于这一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拟重点探究南山造像群的历史渊源及其成因,对其与白云宗兴衰的关联,以及与元朝特殊政策的密切相关性作进一步的剖析。最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展望其保护与发展前景,提出相关建议,为深化南山造像的研究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