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国家,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可以说是民族与国家统一,中国各民族一同创造并发展了中国历史与文明,因此中国的文化在一些方面体现了民族之间的友爱与和平。同时,中国有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制定民族语言政策的时候,很多也是以它为制定依据的。
1955年,汉民族的共同语被统一定成“普通话”,这一个重大决议在全国文字改革的会议上提出,而后又被通过,带有一分“里程碑”的味道。随后,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后来,普通话的法律地位一步一步地被确立被稳固,变成了汉族方言区间的共同语言,也成了全中国各民族人民沟通交流的交际语。这样统一了汉民族共同语,不但使各民族都拥有了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的重要权利,维护了民族关系,并且还促进了共同语言的普及,更深层次地来讲,可以说是巩固了国家的统一,稳定了社会,从而帮助实现了语言主体性与多样性之间的有效有机的结合。
“主体多样”的语言政策,帮助了新中国的文化教育建设,推进了文字改革。其后在推广普通话,简化汉字,制定并推行汉语拼音等等方面,都或多或少受益于“主体多样”语言政策的影响与推动。“主体多样性”政策,随着政治的发展,也经历了种种。随着“主体多样”语言政策一步步推行、落实到发展,少数民族出版事业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二)“主体多样”语言政策与少数民族出版来自优I尔Y论S文C网WWw.YoueRw.com 加QQ7520~18766
少数民族的出版物,不光记录民族生活,还传播了各民族的思想文化,而且还蕴含着各类知识与信息等等丰富内涵。少数民族出版物,它是少数民族文化思想的珍贵成果,也是少数民族人民的智慧的结晶。民族出版物,作为一种重要的媒介,是一种的重要的载体,是少数民族出版事业的焦点与核心。广义上的民族出版,是一种“以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物的出版为主,同时包含以少数民族题材为主要内容和、以少数民族人民群众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出版物的出版” [2](p5)。另外,少数民族的报刊、电子音像出版,网络出版,数字出版都属于民族出版的内容。“主体多样性”语言政策影响范围非常广,长时间地影响着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出版业。
1949年到1956年,当时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在语言政策的影响下,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出版业觉醒了。建国之前,动荡的政局下,我国的出版业日渐衰落,由此使得我国的出版业在建国后也缺少一个坚固的发展基础;我国的民族政策也处于摸索发展阶段,政策缺少发展的坚强后盾,因此国家也没有重视民族语言文字的出版,那是民族语言出版是作为民族政策宣传的附属品而存在。后来的发展是随着我国民族优良传统文化保护意识觉醒与发展,才慢慢的被国家重视起来,是在国家着手对少数民族古籍进行整理和保护开始的。至1952年,我国出版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图书仅仅有391种,随后至1955年,竟也仅仅只有666种,只增加了一些。然而到了1956年,令人可喜的是,我国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出版的图书的数量一下子增长到了1048种,这是一段迅速发展的过程。可以从中看出,国家当时正在渐渐意识到少数民族出版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主体多样”语言政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回顾过去,从1957至1997年,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字语言出版的事业一直处于在一个较为艰难的探索阶段。在此期间,整个社会都处在一个一遍摸索一遍前进的过程之中,无论是“大跃进”活动,“人民公社”运动,还是十年,以及该时期对国家以及民族地区发展的迫害,还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新确立了国家新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我国整个社会都处在一个摸索发展的过程,经历了曲折坎坷的必经之路,吸取了错误的发展经验,最终寻求到了正确的出路。这个过程中,国家逐渐开始重视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工作,同时,全国各民族所在地区也逐渐成立了民族出版社、民族院校等等。同时在我国出版社管理和图书出版管理日趋规范化的过程中,版权的保护也得以逐渐强化。在这个时期,我国的少数民族出版经历了许许多多,有低谷也有高潮,有焦急失望,也有喜悦。从1969年到1994年,我国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出版图书数量大幅度增长,从只有126种变为高达2277种,1994年是当时建国后出版少数民族出版种数最多的一年。[3]这一阶段,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出版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出版政策不断完善,出版体制逐步健全,我国的出版市场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趋于完善的产业链。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