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研究现状
目前涉及到苏皖边区经济方面的原始资料有:江苏省档案馆和南京大学联合出版的《华中解放区财政经济史料选编》、安徽省档案馆出版的《安徽根据地财经史料选》、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纪念馆编的《苏皖边区史略》以及朱耀龙主编的《苏皖边区政府档案史料选编》等,这些书籍有不少苏皖边区灾荒与救荒的内容,是研究边区经济的一手资料。
虽然已有一手资料,学术界也出现了许多关于苏皖边区的著述,这些著述研究对边区救灾问题有了一定的总结,但是就其总体而言,对边区救灾细节、特点、历史作用的研究远远不够,而且对苏皖边区的经济史研究依然侧重于对国共双方政治经济斗争以及土改的描述。目前涉及到苏皖边区土改问题的有:王建国《华中农民与土地改革》、《江苏省苏北地区土地改革运动述论》、崔巍《苏皖边区的土地改革运动》、刘德军《对1946-1948年华中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历史考察》、姜志良《苏北解放区经济工作述略》等,这些学者详细地论述了边区的土改工作,而对于边区灾荒则是很少涉及;目前涉及到苏北灾情的著述有:张红安《民国时期苏北灾荒及其影响》、潘涛《民国时期苏北水灾灾况简述》等,这些学者的文章时间范围过大,对1945年到1949年苏皖边区灾情和救灾措施论述不够;目前涉及到边区救灾措施的著述有胡慧芳《抗日战争时期苏皖边区的救灾度荒工作》、吴云峰《华中抗日根据地灾荒救济工作研究》、杨修志《论华中抗日根据地救灾工作中的救济措施》、王卫清,毛汝婷,何善川《浅析苏皖边区政府救灾公债券》、张一平《自然灾害、政治斗争与苏北民生——以1946至1949年国共救荒为考察中心》、张朝峰《解放战争时期的灾荒救治工作述评》、王利军《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的社会救助》、张志永《抗战胜利后行总对解放区善后救济工作述评》等,这些著述研究都或多或少涉及到了当时的边区灾荒,对救荒措施进行了一定的总结,但对苏皖边区政府救荒的整体与细节研究还远远不够。学者张志永、张朝峰以及王利军的文章侧重于对全国解放区的救荒工作的论述,学者王卫清,毛汝婷,何善川在其文章中对灾情有了一定的论述,但只侧重于对救灾公债的论述,学者张一平在其文章中对苏北灾情和苏北解放区的救灾措施有不少论述,但对苏皖边区政府救荒的整体把握上还有所欠缺,而且其文章的侧重点在于苏北民生,对救灾措施未加以梳理。
本文将从救灾的整体与细节出发,首先介绍边区灾情及影响,再全面论述边区政府的救灾措施,并对救灾措施做出一中肯的评价,详述边区救灾的经验与教训。但由于本人学识尚浅,文章中有许多不足之处,还望得到相关专家的指正。
二、苏皖边区灾情及影响
(一)边区灾情论文网
苏皖边区地处江淮平原,是全国著名的鱼米之乡,但久经战乱,水利不兴,民生凋敝。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期间,日伪对抗日根据地实行“三光政策”,不断地扫荡和疯狂掠夺,边区经济备受摧残,边区人民生命财产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八年浩劫之后,华中大地满目疮痍,哀鸿遍野,边区人民重建家园面临着极其缺乏的物质困难。边区河网密布,地势低洼,梅雨季节来临之时,水患频发。同时苏皖边区临近大海,常年遭受台风和海潮的影响,此外,频繁的战乱更是加剧了边区水灾肆虐,从1938年国民党军队为迟滞日军南下步伐而炸开黄河大堤开始,边区几乎水灾连年。而洪水所带来的泥沙淤积河道,无人清理,抗战时期日军为修筑公路,在河道上填土为坝,更是加剧了河道堵塞。抗战胜利后国共双方各顾各,有时还以邻为壑,通过堵塞河道给对方制造麻烦。这连年水灾给边区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1946年夏苏北地区阴雨连绵,连日大雨造成了堤坝冲毁、黄淮合流,殃及徐海淮阳一带”[ ],“1947年边区淮海各县入夏后淫雨经月,积水数十日不退,加上鲁南鲁西山洪暴发,以致洪水四处泛滥,漫溢成灾。受灾区域达17县市,被灾耕地面积达21639701亩,受灾人口5360508人,塌毁房屋41250间”,[ ]“1948年苏北各地连遭风雨潮等灾,总计受灾田亩约8053742亩,损失农作物约9460381。3石”,[ ]“1949年苏北被淹田亩17761672亩,倒塌房屋115102间,死伤人数1125名。”[ ]除水灾和人祸以外,潮灾、蝗灾、冰雹灾和风灾等自然灾害也频繁发生,给本已饱受水灾之苦的边区人民带来更多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