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王国文在《宋元戏曲考》中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优尔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作为一代之文学的元曲,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朵奇葩。众所周知,元曲包括元杂剧和散曲,元杂剧的发展和散曲的发展并不是同步的,元杂剧的发展在元代渐趋衰弱,而散曲则是蒸蒸日上,在元代末期兴盛起来。人们一般喜欢将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但是散曲和元杂剧还是有诸多不同的。事实上,相较之下,人们比较熟知的还是元杂剧,诸如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等。34241
元代之后,作为俗文学的元杂剧又有了新的发展,人们也有了新的认知。例如,明代“文采派”的代表剧作家汤显祖,其《临川四梦》在明代可谓达到了戏剧创作的巅峰,尤其是《牡丹亭》的创作,为明代文学增色不少。而作为格律派的沈璟也有不凡的作品,特别是“汤沈之争”在中国文学史上都是有相当意义的。到了清代被称为“南洪北孔”的洪升和孔尚任,二人的作品《长生殿》、《桃花扇》又是中国戏剧史上的明珠。到了近代,随着西方文化的涌入,中西文化产生了激烈的碰撞,在吸取了西方优秀的文化的基础之上,涌现出了一大批戏剧创作大家,例如曹禺、郭沫若、老舍等,更进一步丰富了戏剧的理论创作和实践表演。而到了21世纪的中国,传统文化热已经席卷整个中华大地,作为传统艺术的戏剧也再一次发扬光大,被人们熟知,也有更多的人投入到文学创作之中,也进行了实践。戏剧作品在人们的生活中也扮演着愈加重要的角色,戏剧的形式、内容也在发生着悄然的变化。
戏剧的发展史,由元代到当代,都能看到元代戏剧的影子,也有诸多积极的因素保留在其中。在当今时代,各家的观点莫衷一是,但是对戏剧价值的肯定是毋庸置疑的。认知和理解元代戏剧的“本色派”的特质和意义对于当今时代中国戏剧的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指导意义。论文网
一、元代戏剧“本色派”的概念
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历来都存在着不同流派的论争,而由此形成的风格迥异甚至是截然不同的文学流派更是不胜枚举。例如,在明代,有较著名的“汤沈之争”。以汤显祖为代表的临川派和以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围绕曲论究竟是应当是强调文学性还是强调舞台性,二者为此进行了较为激烈的论争,二者分别强调文学性和舞台性,双方的观点都有自己的合理性,但都又略失偏颇,而应当对其结合起来才是辩证的认知。
因此,元代戏剧“本色派”的概念,也是相对于“文采派”来进行分析和认识的,对二者进行科学的对比分析,进而认知本色派的概念是有其积极地意义的。
(一)元代戏剧的“本色派”和“文采派”
在元代戏剧创作中,有代表性的便是“本色派”和“文采派”,而且,其在元代文学史中,甚至是中国之后的文学史中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明人王骥德在《曲论•论家教》中有这样的描述:“曲之始,止本色一家,观元剧及《琵琶》、《拜月》二记可见。自《香囊记》一入门手脚为之,遂为滥觞而有文词家一体。”实际上,元杂剧在体裁、内容、风格方面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特点,而本色美却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读者的眼球。
而“文采派”则是相较于“本色派”而言,相较于“本色派”的本色美“文采派”更侧重于曲辞的华美工整,较多的使用雅言,以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为代表。
- 上一篇:论庄子对苏轼词创作的影响
- 下一篇:当前我国社会称谓的使用问题
-
-
-
-
-
-
-
中国传统元素在游戏角色...
现代简约美式风格在室内家装中的运用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
高警觉工作人群的元情绪...
C++最短路径算法研究和程序设计
江苏省某高中学生体质现状的调查研究
巴金《激流三部曲》高觉新的悲剧命运
NFC协议物理层的软件实现+文献综述
浅析中国古代宗法制度
g-C3N4光催化剂的制备和光催化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