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国之见龙卸甲》与《三国演义》,作为不同的艺术形式,都对历史人物诸葛亮有不同程度的理解。对比这两种艺术表现手法,根据不同的故事情节,分析诸葛亮形象塑造的差异,并从中把握受众对作品人物形象刻画上的接受程度。对比同一人物形象塑造的不同技法,有助于深入探究诸葛亮艺术形象塑造背后的文化成因,以及作者艺术加工创作的内心世界,进而理解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本质差异。48826
毕业论文关键词:诸葛亮;《三国之见龙卸甲》;李仁港;《三国演义》
The Chinese Teacher Education Essay Studies
Abstract:Paper through on three of see Dragon unloading methyl and three kingdoms two Department works subject story development in the Zhuge Liang deeds compared, research analysis has Zhuge Liang in three of see Dragon unloading methyl and three kingdoms different of description compared, analysis has author for works thought context of grasp, on characters image shaping of skills, through characters deeds of description compared, analysis compared has Zhuge Liang of image, and for author creation psychological of reverse analysis, then summary with a Zhuge Liang produced different image of reasons, An in-depth study of and work culture
Keywords: Zhuge Liang and Jian long Xie Jia of the three kingdoms; Daniel Lee; the 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
目 录
摘 要1
Abstract1
前言2
一、《三国演义》与《三国之见龙卸甲》两部作品的思想脉络,作者是如何对人物塑造的2
二、《三国演义》与《三国之见龙卸甲》中的作者对于诸葛亮的描述的艺术表现手法4
三、《三国演义》与《三国之见龙卸甲》中的对比反衬的艺术表现手法研究5
(一)正衬反衬5
(二)反差对比6
(三)相同点对比7
四、《三国演义》与《三国之见龙卸甲》诸葛亮人物形象的对比8
五、《三国演义》与《三国之见龙卸甲》作品性质的不同9
六、小 结10
参考文献12
致谢13
《三国演义》与《三国之见龙卸甲》诸葛亮人物形象比较研究 前言
自三国时代结束之后,诸葛亮一直作为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备受关注。古代的军事家常探究诸葛亮北伐失败的原因;政治家则关注诸葛亮治理国家的才能;艺术家则留心编辑整理诸葛亮的故事传说。现代的影视艺术工作者,则选择将诸葛亮作为历史剧重要人物,用影视艺术来重新审视凝聚在其身上的文化基因。《三国之见龙卸甲》就是其中一部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与《三国演义》相比,电影将诸葛亮的形象重新构建,给受众带来视觉冲击,以及精神震撼。
一、影视与小说中诸葛亮故事情节简述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中国章回体小说的鼻祖,章回体的特点是分章回叙事标目,故事独立但又前后相接,在历史上罗贯中参与过《水浒传》的编纂,而当时罗贯中的创作目的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今是书之编,无过于泄愤一时,取快千载,以显后关赵诸位忠良也”[2]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当时说书人创作剧本。很大一部分的创作是从社会民间话本需求来创作的,所以《三国演义》主体思想也受到一定影响,这也导致了《三国演义》剧本中的人物偏向理想化,内容事件有很大戏剧性,与历史虽然出入不大,但是也不能混为一谈。《三国演义》前半部分,刘备虽跨州连郡,成为一方诸侯,却在战略上始终无法摆脱被动受攻的局面。直到诸葛亮出山,提出以荆州边界为限,联合吴国以抗魏国,占据西川,北伐中原的战略构想。,源Z自L优尔:文,论/文]网[www.youerw.com《三国演义》后期,刘备出征吴国死后,由刘禅继位,蜀国国内的军政大权由诸葛亮把持。诸葛亮一边联合吴国讨伐魏过,一边南征云南,收服孟获,然后积极准备北伐。随着诸葛亮的陨落,《三国演义》也步入结尾。全文主干篇章,作者用大篇幅的文字着重突出“忠”、“义”,诸葛亮的“忠”、刘关张三人的“义”。形成对比的还有曹操的“奸”、在于“刘关张”,作者着重表现的就是“士为知己者死”[3]。在于诸葛亮,则是中国忠臣式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己”[4]。这三种思想,在整部《三国演义》中,随处穿插,四处可见。作者为了描写剧中的诸葛亮,使用了较大篇幅。《三国演义》(嘉靖本)全书二十四卷,诸葛亮出仕一共二十八年,作者一共用了十四卷的篇幅。作者描写诸葛亮的时候,喜欢用“势”来带入感觉,例如诸葛亮还没有出山,便已经被荆州的士族、生活的卧龙岗的环境,卧龙岗附近的农夫,农夫所唱之歌,以势夺人,出场便已不凡。然后果不其然,小憩醒来,随口便做《隆中对》分析刘备未来,随后初出茅庐便巧用奇兵,以少胜多,将曹军杀的大败而逃,再然后赤壁之战只身入蜀,巧言舌战群儒,智激周瑜,击败曹操。又在战后争夺荆州与周瑜斗智斗勇。再后来入蜀取西川又表现出政治家的手腕,离间张松, 夺取西川。之后刘备去世以后,便是独力支撑蜀国。收服南蛮,七擒七纵更是历史上的奇迹。在先主刘备死后多年,仍然不忘出征北伐,更有出师二表。经过作者的神化,诸葛亮是一个政治,外交,军事,战略全能的人物。鲁迅先生则评价诸葛亮为智近妖的妖道,《三国演义》作者则描绘成徐庶口中的“以某比之,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此人每常自比管仲、乐毅。以吾观之,管、乐殆不及此人”[5]足智多谋,算无遗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完美人才。诸葛亮在《三国演义》的极力渲染之下,也就这样成为了忠臣贤相的代表,在《三国演义》的文笔主流之中,他是忠于汉朝的文人代表。诸葛亮的风度、气质、性格、才华、文笔、忠诚、治国之策、用人之策、对战之策构成了整体的系统的诸葛亮形象。整体来说,罗贯中吸收了陈寿的《三国志》的长处,又与民间的《说三分》相结合,加以民间的故事传说,构成了宏大通俗的《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