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1994版三国演义电视剧中,刘备胸怀大志以仁图天下
王扶林的1994版电视剧中的刘备虽身为成熟男人,却一点儿也不稳重,稍遇事,便情绪波动极大,总是尽显以物喜悲,以己喜悲。刘备所属家谱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昔刘胜之子刘贞,汉武帝时封涿鹿亭侯,后坐酎金失侯,因此遗这一枝在涿县。玄德祖刘雄,父刘弘。弘曾举孝廉,亦尝作吏,早丧。” [1]而此时的刘备虽是一织席贩履之辈,但还认为自己拥有着高贵的血统。就这种意识让他一直关注着朝廷之事,有领导之心,此时遇见张飞与关羽,是不错的两个得力助手,意欲收为己用,随之付诸行动,至此引出了“桃园三结义”。
犹记剧中桃园结义前三人聚张飞家,诉身世,诉大志时,却一副女儿心态,竟引得二位壮士与他一起泣涕涟涟。此时已露大志,刘备认为时势造英雄,应自己进行武装起义。他说:“日下正值乱世,正是用武之时。乱世则必出英雄,何必非要屈身受制于他人?岂不闻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适时耶?黄中平定之日,必是群雄崛起之时,那时城中竟为谁人之天下,还尚未可尽知也!”[2]之后便带领二兄弟,抓住机会向权力中心靠拢。
这之后,刘备在与权力中心的官员周旋时,经常忍辱负重,美名其曰是小不忍则乱大谋。在督邮鞭县吏之时,刘备虽表现急迫且痛苦,却丝毫未有冒犯督邮之意,只是苦苦与门卫周旋,说明他舍不得这一官职,在退官印时是一停顿,便不甘地将印挂于督邮脖上而走。也可见刘备是想跻身于上层。
再之后,刘备被曹操带回许都,实行就近监督原则,而刘备深谙韬光养晦之策略,经常在家中种菜,竟蒙骗过了曹操,再加上打雷时,吓得丢掉筷子,曹操更是安心。话说此时,曹操为试刘备与诸大臣,要求皇上田猎。田猎时曹操故意用天子箭和天子弓,强势压帝,帝屡屡无奈向皇叔求救无果,故顺曹操,关羽欲拔剑杀贼,刘备冷静摇头,后美名其曰,是为帝之安全!
经此,帝玉带面授国舅董承,杀国贼之大事。在国舅奉旨上书讨贼之时,刘备见召,却丝毫未表现出积极支持帝兴汉室之心,表现出一副悲痛欲绝,心痛大汉如此凋零,祖业如此衰败!在签字时,一时犹豫思索,便果断以一副视死如归之状,写下自己的名字。前说刘备已准备借攻袁绍之名,逃走,所以当一签完之后,便立即实施。得逞后,竟说:“我如鱼如海,如鸟飞青天,不受拘束,自由自在”[2],丝毫未提及帝之窘境。总之老版中的一系列表现,都表明他的碌碌前半生,总是忙着寻找可依附的诸侯,让自己跻身于权力的中心。源'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可见刘备一方面想通过立功,来功成名就。但身份与美誉使他成为某些诸侯的眼中钉,因此他一直都在明哲保身,等待机会。
其次,刘备还一直积极地为自己打造“品牌”,并积极地宣传,来为日后实现大志做铺垫。刘备有意宣传世有皇叔,仁义之人,让百姓爱戴,让有识之士竞相投之,为创大业而做准备。
他重仁爱民,仁义之名远传,再加上救徐州名声更盛。但是刘备救徐州时,名义为仁而三拒徐州,第一次,他不想让别人以为他是图徐州而来,仅是为救徐州,显得大义,进一步博取“单纯”之人的好感,而同时在百姓中树立好名;第二次,因第一次拒绝而难以开口接受;第三次,不得已接受,声名大振,仁义更扬啊!百姓更爱之,更信之。前略提,在安喜县时,因规矩办事,不压榨百姓,而赢得好名,后又在徐州在百姓心中加重威望,仁义之名速播。其实三拒背后,实乃是有大志向的表现。朝廷动荡,不稳定因素太多,曹操因吕布而暂时放松对徐州的图谋,还有袁术和袁绍的虎视眈眈,不敢轻易应承,一旦失陷,会有很大的危害。现在是徐州陶谦的临终托付,他不得已接受,一方面得到袁绍、袁术等诸侯的无奈接受,另一方面,即使曹操攻陷徐州,他也有自己不得已的苦衷。在接受徐州方面,不敢冒险,得细心图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