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工程地质勘探中水文地质问题的探讨
中图分类号:P642文献标识码:A
一。岩土的水理特质
(一)软化性
指的是岩石在经过水浸泡之后饱和状态下与风干情况下的两种极限程度上抗压强度的比例,借助软化系数来进行标示。通常是用来表述了耐水浸泡。耐分化的论文网指数,也能够去表述了岩石在水浸泡之后力学强度下降的属性。
(二)透水性
指的是岩土在水浸泡情况下,水能透过岩石强弱的特质,而透水性能够揭示了岩土中的空隙大小,空隙度的多少等方面的属性。
(三)给水性
指的是在被浸水饱和之后的岩土中的水分,在受到重力的影响下,能够从岩土的裂缝。孔隙中对一定时间内流出来的水量的特性,来为给水度。而在实际生活中,给水度会直接影响到工程勘探场地的疏干时间与基坑涌水量的大小,并且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水文地质参数,一般是用实验室的测定方式。
二。水文地质问题的重要性
在工程勘察。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水文地质问题始终是一个极为重要但也是一个易于被忽视的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两者关系极为密切,互相联系和互相作用,地下水既是岩土体的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岩土体工程特性,又是基础工程的环境,影响建筑物的稳定性和耐久性。而在实际的勘察工作中因很少直接涉及水文参数,水文地质问题往往被忽视,只简单地对天然状态下的水文地质条件作一般性评价。因此,经常发生由地下水引发的各种岩土工程危害问题。为提高工程勘察质量,在勘察中加强水文地质问题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三。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评价的内容
(一)评价地下水对岩土体和建筑物的作用和影响,并预测可能产生的危害。
(二)结合建筑物地基基础类型的需要,查明水文地质问题,提供选型所需的水文地质数据。
(三)查明地下水的天然状态和天然条件下的影响,分析并预测人为活动中地下水的变化情况及对岩土体和建筑物的反作用。
(四)从工程角度,按地下水对工程的作用与影响,提出不同条件下应当着重评价的地质问题:
1。对埋藏在地下水位以下的建筑物基础中水对砼及砼中钢筋的腐蚀性。
2。对选用软质岩石。强风化岩。残积土。膨胀土等岩土体作为基础持力层的建筑场地,应着重评价地下水活动对上述岩土体可能产生的软化。崩解。胀缩等作用。
3。在地基基础压缩层范围内存在松散。饱和的粉细砂粉土时,应预测产生地震液化。潜蚀。流砂。管涌的可能性
4。在地下室车库设计施工中,由于地下水位变化引起的基坑上浮问题。
四。水文地质条件对工程造成危害的主要因素
(一)地下水位下降
地下水位的降低大多都是因为人为因素导致的,例如大量集中抽取地下水。采矿活动中的矿床疏干以及上游修建水库。筑坝截夺下游地下水的补给等。地下水的极大下降,往往诱发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等地质灾害与地下水质恶化。水源枯竭等环境问题,对建筑物的稳定性。岩土体与人类自身的居住环境造成很大威胁。
(二)潜水位上升
水利工程建设及区域水文条件的变化常会造成潜水位上升,如修建水库。地下水来源地的河流。湖泊。水库等水位的上升。建筑物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易受潜水位上升的影响,其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通过软化地基影响建筑物的安全。潜水位上升,促使粘性土压缩性增高。强度降低和含水率增高,诱发建筑物的沉降变形;二是潜水位上升会诱发地基隆起或侧移,前者会导致建筑物的基础上浮,后者导致建筑物倾斜或墙体破裂;三是潜水位上升会促使砂土或粉土达到饱和状态,通常会引发流砂。管涌现象,也会带来砂土液化等问题;四是造成潜水位以下的地下室浸水,使其丧失使用价值;五是改变土壤的化学性状,如沼泽化。盐渍化等,给建筑物带来腐蚀;
(三)地下水频繁升降
因为地下水的频繁升降变化就会引起了膨胀性的岩土会产生了不均匀的膨胀缩小变形,也使得每一次的岩土膨胀变化幅度增加,逐渐会引起了地裂现象,进而让建筑物自身很容易被破坏。由于地下水频繁升降变动,就会让地下水不断交替,让土质中的胶结物---铁。铝等成分损失,在土层失去了胶结物之后,就会使得土质开始变松。让含水量的缝隙开始增大,不断降低了承载量,这也为后期岩土工程的基础选择与处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五。地质勘探中水文地质问题解决建议
(一)提高对水文地质问题的重视度
为了有效的提高地质勘查的质量,进行地质勘查的过程中,不仅要对水文地质问题进行研究,而且还要对和岩土相关的水文地质问题进行分析。地质勘查的水文地质内容,要对自然地理条件。地质情况。地下水位情况。含隔水层。含水层的分布情况等进行分析。其中,自然地理条件主要包括气象水文特征,例如,工程所在地域的季风情况,气候湿润度等;地形地貌主要指的是工程所在地域的平原。水系。高原。地形的平坦度。地貌的侵蚀情况以及地表堆积物等因素。
(二)重视水文地质参数测定
在工程地质的勘查过程中,应该及时的做好以下工作来保证获得精准的水文地质参数:及时测定水文地质勘查中的地下水压,即要做好压水试验,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试验的起始压力。最大压力和压力基数,并根据压力和入水量的关系绘制成最终的P-Q曲线;用几何法测量和确定地下水的流向,用充电法测定地下水的流速;做好工程地下水位的测定工作,凡在工程地质勘查的过程中遇到地下水层时,都需要及时的测定其水位。
(三)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水位测量
为操作方便,可以采取分段钻进方法,设计好每天的钻进工作量,开钻后可以先以一天的钻进量为一段。每天钻进结束后,将孔中水抽干,第二天开钻前测量水位,即可查明该段是否含水。若上部地层均不含水则可一直这样进行下去。若上部已有含水层(如第四系含水层),则需将测量段密封起来,抽干其中的水,第二天测量该段是否有水及水压大小以确定其含水性及水位情况。岩体完整段一般不含水,节理。裂隙密集段可能有水,也可能无水,总体来说,由于岩体中渗透的裂隙性,钻孔中肯定只有小部分区段有水。这样,通过测量可以把地层分为含水段与不含水段,再结合地球物理勘探测量确定出地层的含水部位(裂隙带)与不含水部位(与水文地质中的找水勘探类似)以此资料作为岩体稳定性分析的依据要准确可靠得多。含水带确定之后,可以根据含水带的分布特点,用裂隙渗透的原理,来确定地下水对岩体稳定性的影响。
(四)强化工程地质的勘察规范的学习
目前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已具有了完备的规范或规程体系,这些规范性文件对于勘察工作的任务。目的。评价都做了具体。切实可行的规定,是工程地质技术人员开展工作的主要依据。为此,工程地质技术人员必须要高度重视规范或规程,了解与熟悉规范要求,这样才能够在开展工程地质勘察时做足工作量的布置,设置足够的原状土样测试数据与及时划分抗震地段。通过研读规范或规程,工程地质管理者与技术人员在吸收文件的相关规定后,能不断的充实与提高理论水平以及实践操作能力。
六。结束语
在工程建设中,我们必须要充分的认识到水文地质条件对于工程的危害,对水文地质问题给予高度的重视。对水文地质条件进行详细的勘察,确保资料数据的可靠性,并严格按照规范的要求,对地下水对于建筑物和岩土体的影响及作用进行评价,提出科学合理的预防和治理措施,从而为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有力的保障。
关于工程地质勘探中水文地质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