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发展经历了单功能模块系统,集成管理系统到现在的能提供网上信息服务的多功能的系统,当前,国内外图书馆自动化系统都注重网络功能的开发,而不再局限于图书馆传统的业务流程,并已实现了如网上联合编目,联合采购,网上咨询服务等全新的网络服务功能。数据处理手工操作,工作量大,出错率高,出错后不易更改。图书馆采取手工方式对图书借阅情况进行人工管理,由于信息比较多,图书借阅信息的管理工作混乱而又复杂;一般借阅情况是记录在借书证上,图书的数目和内容记录在文件中,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和管理员也只是当时对它比较清楚,时间一长,如再要进行查询,就得在众多的资料中翻阅、查找了,造成查询费时、费力。如要对很长时间以前的图书进行更改就更加困难了。19884
国外对图书馆知识管理相关领域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图书馆知识管
理理论研究、图书馆员在知识管理中的作用、图书馆中的知识管理实践等。在一些先进的西方国家,应用于图书馆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发展已经趋于成熟,并且以此为基础的数字图书馆的定位、建立、应用也相对比较完善。而其应用价值,则更多体现在教育领域。将来以后面对的数字图书馆教育涉及图书、情报学、计算机、网络、法律、经济、行为学、伦理学等学科和领域。理论和实践性紧密结合,不仅在理论上涉及面广,而且在实践操作方面对借阅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且,数字图书馆教育是动态的,它需要根据不同的受教育者施行不同层次的教育内容,随着数字图书馆理论和实践研究的不断深入而要对课程内容进行更新。而为了实现数字图书馆,现在就应该将计算机管理系统普及到大大小小的图书馆,以奠定好向数字图书馆跨越的基础。
图书借阅管理系统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由于当时计算机技术已经进入实用阶段,同时大型图书馆用手工来查找图书信息或统计借阅信息既费时费力又非常容易出差错,为了解决这个矛盾,第一代的图书借阅管理系统应运而生。当时由于技术条件和需求的限制,用户非常少,它的出现为图书借阅的管理展示了美好的前景,即用计算机的高速度和自动化来代替手工的巨大工作量,用计算机的高准确性来避免手工的错误和误差。
第二代的图书借阅管理系统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无论是计算机的普及性,还是计算机系统工具和数据库技术的发展,都为图书借阅管理系统的阶段发展提供了可能。但未能系统地考虑图书借阅的需求和理念。
图书借阅管理系统的革命性变革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信息爆炸、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个人、单位、社会对图书借阅管理系统有了更高的需求;同时由于个人电脑的普及,数据库技术、客户/服务器技术,特别是Internet/Intranet技术的发展,使得第三代图书借阅管理系统的出现成为必然。第三代图书借阅管理系统的特点是从图书借阅管理的角度出发,用集中的数据库处理几乎所有与图书借阅相关的数据。友好的用户界面,强有力的报表生成工具、分析工具和信息的共享使得图书借阅管理人员得以摆脱繁重的日常工作,集中精力从战略的角度来考虑图书借阅规划和政策。
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有生命周期法、原型法和面向对象的开发等。生命周期法(Life Cycle Method)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应用广泛且比较成熟的管理系统开发方法,它的基本思想是将系统的开发工作从开始到结束划分为若干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任务,而系统开发出来后,并不意着生命周期的结束,而意着根据组织的需要对系统的修改和重建的开始;原型法(Prototyping Method)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旨在改变生命周期法的缺点的一种系统开发方法,该法的开发思路是首先根据用户的要求,由用户和开发者共同确定系统的基本要求和主要功能,利用系统快速生成工具,建立一个系统模型,再在此基础上与用户交流,将模型不断补充、修改、完善,如此反复,最终直至用户和开发者都比较满意为止,从而形成一个相对稳定、较为理想的管理信息系统;面向对象(Object Oriented)的开发方法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的,是一种基于问题对象的自底向上的一种系统开发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以对象为基础,对象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核心。基于以上三种方法的特点和各自的优缺点,本图书馆管理系统利用软件工程化思想和方法,总体上是采用结构化生命法进行系统分析和设计的,而系统实现等步骤则采用了原型法和面对对象的方法。
- 上一篇:会展微营销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发展趋势
- 下一篇:国内外混合碳四利用研究现状
-
-
-
-
-
-
-
油画创作《舞台》色彩浅析
洪泽湖常见水生经济动物资源现状的调查
高校计算机辅助教学英文文献和中文翻译
慕课时代下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
糖基化处理对大豆分离蛋白功能的影响
msp430g2553单片机高精度差分GPS技术研究
松节油香精微胶囊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
浙江省嘉兴市典型蔬菜基...
数据采集技术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
浅议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策划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