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外相关研究
美国著名的旅游规划学者冈恩(Gunn C A,1989)曾说过:“规划作为对未来的预测,处理可预见的事件,是唯一能使旅游获得好处的方法[5]。” 旅游规划最早起源于30年代中期的英国、法国和爱尔兰等国[6],在近百年的发展中,国外学者做了大量研究,其理论和技术都趋于成熟。在发展过程中,Edward Inskeep做出巨大贡献,他编写的《旅游规划:一种集可持续发展的方法》让旅游规划从先前的以经济发展为目的向生态旅游转换,澳大利亚学者Rors K。Dowling提出“从环境适应性来探讨旅游发展规划”[7],把环境与旅游结合在一起,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GunnC。A(1994)也与之对应提出了国家森林公园的生态功能分区[8]。90035,
2国内研究现状
而我国的旅游规划工作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最先对城市景区进行规划,出现了风景旅游城市规划,旅游风景名胜区规划等。起步比国外晚了很多,但是经过我国优秀学者的不懈努力,我国旅游规划正处于深度发展阶段。旅游功能区的出现,是旅游规划史上的一个重要标志。1992年,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开发利用中国丰富的旅游资源,促进本国旅游观光型向观光度假型转变,加快旅游事业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决定在条件成熟的地方试办国家旅游度假区。先后批准设立的12处国家旅游度假区设立了管委会,可视为旅游功能区的雏形。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很多学者对旅游功能区有了更多的研究和实践。
其中最具代表的有:张广海(2009)以旅游资源环境承载力、旅游开发现状、旅游发展潜力构成区划指标体系,构建了区划评价模型,将中国大陆53个沿海城市划分为海洋旅游优化开发区、海洋旅游重点开发区、引导开发区与适度开发区[9]。陈方明依据旅游资源分布、开发价值和适宜性,将天台山—七里坪风景名胜区分为5大类功能区:重点旅游区(核心景区)、一般游览区、景观培育与恢复区、环境协调区和综合管理与旅游服务区[10]。刘静以旅游资源类型为核心,将辽宁分为五大旅游功能区,即:海滨山岳度假区,民俗山水风光区、名胜古迹风光区、山海风光古迹区和山岳遗迹区[11]。
综上所述,在以往旅游功能区划分研究过程中,多数学者只是关注于旅游资源或生态环境等单一因子的分布情况,而忽略了与旅游相关的其他因素对旅游业发展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制,或在综合考虑多要素的划分过程中,仅以点论点,没有能将景点置于更大的地理环境如乡镇、城市中考虑,最后形成的旅游功能分区是一个个点的集合,而不是连续的面域。而旅游业是个多方面、多角度的经济综合性产业,一个完整的旅游功能区内不仅有旅游资源,还有与之相关的服务中心、交通设施,同时也要受国家相关政策、区域经济状况、区域内文化等的影响。可见,在传统点状管理理念下的旅游区划的部分成果并不能完全满足旅游发展的需求,对实践的指导性不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