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期以来,教科书的性别问题开始引起了西方研究者的关注。20世纪三十年代除,玛格丽特·米勒开始性别角色领域的研究。七十年代美国加州大学兰诺·威茨曼博士研究了当时小学生使用的100种教材中的的性别角色,选取了拼写、阅读、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学科的材料,从插图、文字、主题等方面对书本中所塑造的人物从性别的角度进行分析。1981年,丹马克等人对五个国家(法国、西班牙、前苏联、罗马尼亚、瑞典)的教科书进行了交叉文化研究 ,发现除瑞典外,其他国家的教科书都是女性角色少于男性。尽管这些研究发生的时间和空间都各不相同,但它们的结论却惊人地一致:教科书中存在明显的重男轻女倾向,男性文化明显居于主导地位。85236
(2) 国内研究现状
在我国,由于长期受儒家传统文化影响,“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外”的现象比西方更为普遍,对教育中的性别倾向问题相较西方起步较晚,研究成果也相对零散,不成体系。国内教科书的性别研究开始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论文网
1988年汪名骕第一次分析了人教版的全套小学语文教科书 。2000年,史静寰教授主持了一个名为“对幼儿园、小学、初衷和成人扫盲教材的性别分析的课题,同时,2002年史静寰教授又负责了”性别文化与教材“的课题研究 ,教科书中的性别平等才成为一个群体关注的焦点。1992年肖龙江 对中美两国的语文教科书进行了跨文化研究;1995年曾天山 的研究对象在横纵向都有所突破,他对中国古代的教科书以及港澳台和国外的教科书都一一进行了分析。国内学者有关教科书的性别研究得出的结论和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结论基本一致,都发现教科书中存在着对女性的性别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