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冲模CAD/CAM的研究,70 年代初开始投入实际应用,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 60 年代到 80 年代初。主要是运用计算机语言,如 FORTRAN等来提高模具设计者的效率。大部分的设计还是需要设计者来决策。系统只是通过计算机来提高画图效率,显示设计与计算的结果和辅助 NC 编程。当时提出的一些概念为后来的模具 CAD 系统打下坚实基础,如模具部件标准化,设计步骤标准化等。这一阶段典型系统有:8942
1973 年美国 Diecomp 公司研制成功计算机辅助设计级进模的 PDDC 系统,该系统包括产品图形与材料特性的输入,在输入的基础上再进行模具结构类型选择,零件排样,凹、凸模和其他零件设计,最后绘制模具总装图和零件图及 NC 编程;
1977 年捷克斯洛伐克金属加工工业研究院研制成 AKT 冲模 CAD 系统。该系统适用于冲裁件的简单.模、复合模和级进模设计;
1978 年日本机械工程实验室研制成冲裁级进模系统(MEL 系统),该系统包括产品图输入、模具类型选择、毛坯排样、条料排样、凹模布置、工艺计算、绘图等 10 个模块。
第二阶段:80 年代 CAD/CAM 的广泛使用引发了级进模 CAD 系统设计的第二个阶段的到来。此阶段以交互图形技术和三文造型技术为标志,系统可以进行材料利用率、冲压力、弯曲力的计算和部分模具零件的参数化,可产生毛坯排样图。但这些系统只能实现简单计算和数据提取,只是在原有的相关软件上补充和添加了一些新的功能,所以从根本上来说系统仍然是以用户交互性操作产生图纸为主。这一阶段典型系统有:
日本日立公司于 1982 年研制成弯曲级进模 CAD/CAM 系统,该系统采用人工与计算机设计相结合的批处理方法。即人工完成冲模产品图的展开及工序设计、凹模布置,自动完成毛坯排样与材料利用率计算、冲压力计算、模具结构设计及模具装配图、零件图等的输出;
1985 年 NlSSIN 精密机器公司在 UNIC 软件基础上开发了冲裁级进模 CAD/CAM 系统,能完成几何构型、排样图设计、凹凸模设计、标准件设计等功台能;
1985 年日本微型模具中心与日本 IBM 公司合作应用 DCSDRAW 系统开发了一个冲模 CAD/CAM 系统,可完成从产品图输入到输出标准件清单、模具总装图、零件图及 NC 数据的全过程。系统包括图形数据库、标准件库、标准形状结构数据库、冲模制造数据库等。
第三阶段:90 年代初人工智能 AI 技术(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应用使得级进模 CAD 系统的设计进入了崭新的第三阶段。人工智能应用于模式识别、规则建立、模糊决策和基于特征的设计等金属冲压的许多领域。在基于知识和基于特征的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进展。这一阶段典型系统有:
1991 年,新加坡国立大学开发了 IKOOPS 系统,它是一个面向对象的、基于知识的级进模制造过程规划专家系统,主要处理的是模座的制造,模具的装配以标准件为基础。该系统将面向对象技术应用于模具设计与制造,但它把级进模装配假定成标准化构造,影响了其实用价值;
1993 年的 Sheet Metal and Rule Thtor(SMART)是一个基于特征的 CAD 系统,并且它采用混合规则和基于对象的知识来存储特征;
1995 年的基于知识的智能系统由几何分析、有限元法、合理分析三部分组成,它能有效分析零件的合理性;
1995 年的金属成形专家系统 METEX 则运用了成组技术;
1999 年的美国 PTC 公司的制模软件不仅可以从事产品设计、帮助产品工艺分析、设计模具,还可以实施并行工程、快速原型制造,使生产周期比一般情况缩短了 30%[3,4,5]。
1.1.2 国内发展现状
- 上一篇: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下一篇:冲裁模排样的国内外发展研究现状
-
-
-
-
-
-
-
慕课时代下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
浅议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策划意识
洪泽湖常见水生经济动物资源现状的调查
浙江省嘉兴市典型蔬菜基...
高校计算机辅助教学英文文献和中文翻译
msp430g2553单片机高精度差分GPS技术研究
松节油香精微胶囊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
油画创作《舞台》色彩浅析
数据采集技术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
糖基化处理对大豆分离蛋白功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