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郎茨。约瑟夫。海顿。出生于奥地利靠近于匈牙利的一个风景优美名叫罗劳村的南方小镇。海顿被称之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人,交响乐之父。是器乐主调的创始人与莫扎特和贝多芬一同被称之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在后世对其的评价中海顿还被誉为世界上影响巨大的作曲家。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第一代表人也是一个颇具创造力的传奇人物。
在海顿的作曲风格上他的音乐幽默、明快。既具有宗教式的超脱,他把奏鸣曲曲式从钢琴的领域发展到了管弦乐的领域。同时他把传统对位法的独立声部完全的童话了。将主体发展自行展开。在海顿后期的访英学习中吸收了来自韩德尔和莫扎特的影响,在后期的音乐创作中出现了在旋律方面极具优美抒情色彩的作品。这些作品的出现其风格又与巴洛克风格相似。海顿还用弦乐四重奏代替了钢琴的演奏,又用管弦乐代替了管风琴的出现,从而两种新型的和声演奏方式应运而生。
2。2 创作背景
海顿的《D大调大提琴协奏曲》创作于1783年,创作经历坎坷,据说此大提琴协奏曲为当时身为宫廷乐团的首席大提琴手安东。克拉特夫所写。在此大提琴协奏曲写作中克拉特夫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在后来一度有传言此协奏曲由克拉特夫所写。直到后来海顿的协奏曲手稿被发现。
3 曲式分析
海顿《D大调大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在规模上占据了整个协奏曲的一半以上,采用了标准的奏鸣曲双呈现的写作方式,通过引子的部分进入主题。
第一乐章乐队呈示部的出现,对整个音乐进行概括,到第28小节均是呈示部。
在呈示部的主部分是单二部曲式在第一乐章的第1-12小节,采取从D大调向A大调的离调并且停留在了属和弦上,为副部的调式作为铺垫。
副部单二部曲式,因为主部部分的离调,副部停留在了A大调上,终止式在第一乐段有明确的出现,但由于又与第二乐段有着紧密的连接,所以音乐的流畅性和风格没有发生改变,在结束乐段上回到了D大调,起到了首部再现的效果。
呈示部也是二部曲式结构在第一乐章的第29到92小节。呈示部中的主部分为第29-49小节,呈示部的副部为50-76小节。展开部为第92-122小节。再现部为130-180小节。
3。1呈示部的主部分
呈示部可以看做是三个部分,是一个带再现的三部曲式结构。作曲家在第90小节升C音的还原充分的把呈示部和展开部做了有效的链接,升C音的改变为下面的展开部埋下了伏笔。
呈示部的主部分可以分为第一乐段和第二乐段。第一乐段由29-34小节组成。第二乐段35-47小节。
3。1。1 第一乐段
在主部的第一乐段具有发展性乐段的特点。其风格朴素而简单。是在D大调的基础上进行的。
3。1。2 第二乐段
第二乐段是发生戏剧化变化的主要阶段。大提琴音阶音型的使用,使音乐听起来华丽无比。大提琴的作用已然成为了领导者的角色。
演奏者在演奏此阶段时应当注意连续音的均与度和左手音准,右手达到音准节奏的准确,在演奏技术的要求下更好地体现音乐的流动性。演奏者在联系的时候就要要求左手减少换把的痕迹,右手可以通过分弓,连弓,一音两弓,一音三弓的方式去练习。
3。2呈示部的副部分
是副部音乐主题的展现阶段。是乐队和大提琴轮流演奏的部分。再现主部的A段,在乐队和大提琴交替弹奏下进行。乐队和大提琴都在A大调基础上进行演奏。呈示部的副部部分将被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乐段为第50-58小节,第二乐段为58-65小节。第三乐段分为65-70小节,第四乐段为71-77小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