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于华北平原中部的河北省昌黎县是昌黎地秧歌的发源地,优渥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历史孕育了昌黎地秧歌的形成。“河北地区有着北方民族歌舞之乡的美誉,在这片灿烂星河的大地上有着丰富多彩的民间歌曲、民间舞蹈。昌黎地秧歌是河北三大民间艺术表现形式之一。经过历史长河的洗涤,昌黎地秧歌成为“新秧歌”的重要组成部分。”[1]
昌黎地秧歌自元代兴起,时至今日依旧活跃在人民群众以及演绎舞台中。对于昌黎地秧歌,一直是现如今的音乐学者以及民间音乐爱好者研究的重点对象。昌黎地秧歌有着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昌黎地秧歌是人民生活的结晶。昌黎地秧歌也是对于昌黎人民在不同阶段的不同生活情况的缩写。是人民生活体现的重要载体,也是现如今人们可以直观感受的重要依据。
建国初期,昌黎地秧歌的发展与农业劳动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喊出口号,并且自娱自乐性的添加简单的舞蹈动作,把这种方式作为美好生活的向往。后期民间艺人会添加歌词以及简单的曲调,歌词大多以歌唱爱情故事或者美好生活向往为主。后期经过数代当地人民群众的传承、创新和发展逐渐形成雏形,走上历史舞台。
3 昌黎地秧歌音乐
昌黎地秧歌所使用的歌曲叫做“秧歌调”当地人称之为“秧歌柳子”。歌曲采用当地的民歌。昌黎地秧歌歌曲以秧歌演员歌唱的形式向人民群众传递昌黎地区语言风格以及老百姓日常生活习惯。在秧歌歌曲伴奏中也采用民族性乐器。例如:大鼓、锣、镲等。
3。1 秧歌音乐特点
秧歌调的题材有很多,例如:劳动号子。劳动号子是人民群众在田野间劳作所形成的。通过喊的方式来表达,具有一定的节奏和曲调。起到鼓舞人心的作用。以反映劳动生活、男女爱情故事、社会背景以及当时的社会状况为主。曲调具有浓郁的当地特色。论文网
在秧歌调的选曲上很大的可能上相对自由,由当时的环境以及从表演者自身的情况下出发还有秧歌队的要求而决定曲目。没有固定的顺序,甚至可以自由的发挥。
一些具有固定歌词的曲调都是选择当地民歌,歌词多为民间流传较广的爱情故事,或者是人民群众通过歌词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代表性的曲目有:《苦麻菜开花一大团》、《正月里来正月正》、《挂红灯》等。
秧歌调属于民间歌曲的范畴。昌黎地秧歌歌曲在演唱中大部分使用昌黎方言,充满着当地生活的气息。在通过演员的演唱有着婉转细腻、高亢嘹亮等不同的风格特点。“演唱方法中使用的“土嗓”并且有“卷舌”、“震喉”、“打嘟噜”、“滑音”、“装饰音”、“重尾音”、“补子音”、“颤吼”等多种技巧。”[2]在调式的使用上多用徵调式,其次是宫调式和羽调式,角调式和转调基本不会出现。同名不同曲、同曲不同名、同名又同曲在秧歌调中也经常会出现。又因表演者风格的不同而不同。昌黎地秧歌调是地方方言与音乐曲式等相结合的结晶。
过节秧歌以及大中型秧歌没有固定的曲目,一般都是通过自由的吹奏,一般遵循先慢板再中板最后快板的顺序进行。在秧歌歌曲的进行时要和整个秧歌队伍的速度适中一致,均匀进行。感情的抒发是通过慢板、中板、快板的效果进行的。地方秧歌歌曲的在曲式中使用最多的一般是单体曲式或者变奏曲式。抒情的段落占比最高,通过慢板效果体现。
在秧歌歌曲的使用中一般曲式都相对短小、严谨,曲调感强。节奏感鲜明,并且可以带动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