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早期学堂乐歌据以填词的歌谱,是一个外国人在18世纪末叶所纪的谱,原谱见于约翰.贝罗所著的《中国游记》。他的《中国游记》出版于1804年,书中刊载了《茉莉花》的歌谱,谱中并列着英译歌词和汉语拼音文字。王德昌、毛光勇、赵骧合编的《中华唱歌集》(1912)第三册中的《飞艇》歌和张秀山编的《最新中等音乐教科书》(1913)中的《红梅》歌,都是根据民歌填词的歌曲。
4.2根据民歌变体填词
《茉莉花》这首曲调在全国有很多变体,2004年在山西左权举办的文化部第二届民歌大赛上,有位老歌手演唱了《茉莉花》,演唱的风格活泼俏皮,表演性强。可是有人说这种表演方式不够自然。刚好在那一年春节有人专门到国榆林陕西,榆林小曲普遍被认为是明清时代江南小曲的遗存,被听到的演唱方法与六合的老人如出一辙。可见六合老人的表演还是很地道、很传统的,只不过这个曲调本身就具有城镇文化熏染的痕迹。源:自~优尔-味·论`文'网·www.youerw.com/
沈心工编《学校唱歌》第二集(1906)中有一首有曲无词的进行曲,是《茉莉花》的变体。沈心工别出心裁,借用《茉莉花》原曲的前半部分,编成了这首小学生进行曲。这首进行曲在第二集中刊出后,受到了早期乐歌作者的喜爱。辛亥革命前后出现了《蝶与舞》、《上课》、《剪辫》、《退课》等乐歌,都是这首进行曲的填词歌曲。
《蝶与舞》和《剪辫》分见沈心工编《民国唱歌集》(1913)第一、四两编,两手乐歌唱同一个曲调,但是题材内容却截然不同。《蝶与舞》是一首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歌曲,而《剪辫》的主要内容则含有反抗清朝统治。清政府在顺治元年颁发了剃发的命令,明确规定清军所到的地方,限制十日之内剃去前半部分的头发,后半部分头发则依照满族习俗梳发垂辫,违者处死,而到了清朝末年,随着革命思想的传布,人们纷纷以剪辫作为反抗清朝统治的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