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慎释美“字有美与善同意“一说,而释善“字则是吉也,与義美同意“,又释義“字云:己之威仪也。“这样循环相释,似乎都不合先秦时代关于善“字的用法,正如老子不将真“与美“视为同一类型的观念,并且有信言不美“之说,孔子也不将善“与美“视为同意“,论语·八佾有语便是明证: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论文网武:尽美也,未尽善也。“韶,传说是舜创作的乐曲,箫韶九成,凤凰来仪“(书·益稷),以其平和德音,不但使人闻之欢欣鼓舞,沉浸在美好的乐境之中,而且鸟兽化德,相率而舞“。孔子在齐国首次聆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论语·述而)。武,歌颂周武王伐纣克殷的乐曲,又称大武,朱干玉戚,以舞大武。“此乐有战争杀伐之声,眩耀武功,表现威猛雄壮之美。孔子对这两首乐曲赞美程度不一,宋代朱熹说:美者,声容之盛;善者,美之实也。舜绍尧致治,武王伐纣救民,其功一也,故其乐皆尽美。然舜之德性之也,又以揖逊而有天下,武王之德反之也,又以征诛而得天下,故其实有不同者。(四书集注)美,偏重耳目可感的声容“,即有形式之美;而善,是内容的一个重要属性。二者有内容与形式之别,有内外之别。进一步言之,有时善的并不是美的,传说中的黄帝之妻嫫母,齐宣王王后无盐氏(钟离春),都是大有才德而容貌丑陋;美的并不是善的,妲已。褒姒和夏姬等著名美女,都因品德不善而遭后人谴责,谓之女娲“。可见美“与善“有时呈现出极大的反差,并不全是同意“之义。一。道。儒二家善“之观念比较在先秦典籍中,善“有多种意义,老子五千言,善“出现52次,第八章赋予善“以丰富的内涵: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上善“,不是一般的善,而是品位最高的善,其品质就是如水滋润万物。养育万物而不逞功争名,用当今的话来说,善“是利他主义“,与利已主义“相对,一般的人热衷于利已“而厌恶利他“,在老子心目中,利他“近于,功遂身退天之道“(九章)。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七十三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七十七章)。天之道利而不害“(八十一章)这种种天之道“内涵,当然属于上善“的范畴了。老子还就人的生存活动一连列出七善“: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这种句型是:以……为善“。所谓居善地“,即居“以地“为善。是说你所居之地位应该处下,而不应该高高在上(荀子·儒效:至下谓之地。“又礼论:地,下之极也。“),居上“与居下“比较,以居下“为善,因为高以下为基“(三十九章),在下者能兼容并蓄: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六十六章)。所谓心善渊“,即是说人的心胸。怀抱以如渊之深为善“,胸怀浅薄者即不善,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十五章)后来庄子·齐物论说: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人的心地深邃而宽广,就能笼括天地,容纳万物。所谓与善仁“,是说与朋友交,以有爱心为善,老子反对在政治领域鼓吹仁义,说过大道废,有仁义“(十八章),但不反对人际之间有仁“在焉,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三十八章),最高品位的仁爱之心是出自本性,与人交以爱心,无意为之而不抱任何利己的目的,不求回报,只是博爱而已。所谓言善信“,即是出言以信“为善,这是将真“与信“都纳入了善“的内容。所谓正善治“,是说为政治国欲行正道而不歪,那就要以行圣人之治“而善,圣人之治“是无为而治“,我好静而民自正“(五十七章),治之于未乱“(六十四章),这就是治“之善。所谓事善能“,是说做什么事以量力能行为善,老子虽言无为“,但其无为“实是要求发掘。发挥人的内在潜能,那种潜能充分调动起来便无不为“,其二十七章云: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此所言五善“,皆指超凡出众之能“,是人的精神。智慧。聪明所蕴含的能量,一般说的技巧才能也在其中,但如庄子中所描述的痀偻者承蜩“,孔子问:有巧乎?“痀偻者回答:我有道也。“老子所说的能“,就是后来庄子所说的已经通于道“之技“,通于一而万事毕,无心得而鬼神服。“(庄子·天地)所谓动善时“,就是说人由静而动,其动以适时合宜为善,他还有反者道之动“(四十一章)之说,引申言之,以合于道“之周行往返而动者为善,用现代的话来说,顺从事物发展规律动“,谓之善“;违背规律而盲动,谓之不善。道家以老子为代表所言之善“,就其本体意义而言,就是与道之真“相融洽的另一重要属性,如果说真“是道“客观存在的一种显示(其中有象……其精甚真“),那么,善“便是道“所蕴含的能动力量之源,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因为它有渊兮,似万物之宗“之善。正是有善“这一无形无状的内在能量,因而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儒家学者对善“之体认和解释,似乎没有老子那样深邃和形而上。善“首先是作为恶“的反面,与恶对峙,劝善惩恶“成为流行观念,以仁“为善,就是儒家善的本质内涵。联及具体的人,善人“。善士“,是指那些有良好品质的人,孔子说:三人行,心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改之。“(论语·述而)孔子对善人“的要求并不高,他的学生子张问善人之道“,他说:不践迹,亦不入于圣人之室。“(先进)意思是说不踩前人的脚印循途守辙,但也未入圣人门坎。他还有一个比较: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这就是善人“,世间不难见到!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这是比善人“难得一见的高人乃至圣人。通读论语,孔子及其嫡系门徒对善“没有多少发挥,倒是孟子,对善“有较多议论和发挥,他首先在人际关系中给善“定义: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已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分孙丑·上)其言取于人者“,就是虚心学习别人的优秀品质和各种好的本领,使自己与人同善“,更自觉地为他人。为社会做好事。他还希望造成一个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的和谐而善的社会环境。孟子有一个重要的人性观,那就是人性善“,他认为,人一生下来,心性是非常纯洁的,有了向善“的倾向,人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因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皆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告子·上)人之初,性本善“,此善之内含即仁义礼智“,天生的善性不是自外而内强加的,而是由内而外自然流露的。既然人性本善,那么作为在社会上生存的人,由小到大,由无知识到有知识,他的行为应该怎样规范而永葆善性不失呢?对此,孟子有一个非常简洁的答案:可欲之谓善。(尽心·下)人立于世,一要生存,二要发展,生理方面与日常生活中,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欲望,口之于味,有同耆焉;耳之于声,有同听焉;目之于色,有同美焉。“都是人生的基本欲望,食色,性也“,有些本能的欲望是不能抑制的,但是,对种种追求,不能过分,应该在理。义许可范围之内,不要妄求,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孔子教导学生: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即自己认为不可欲的,也不强加给他人。既然人性是相通的,社会上正直的人们对什么是可欲,什么是不可欲,必然有共识。不违理义者,可欲“;违背仁义礼智“者,不可欲。可欲而以正当的手段获得,是善“;不可欲又用非正当的手段去强求,则恶“。人类社会的是。非。善“。恶“标准也就由此而建立。孟子这一观点,后来在荀子和乐记中被继续加以发挥,荀子·正名有云: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以所欲为可得而求之,情之所必不免也。以为可而道之,知所必出也。……虽为天子,欲不可尽。欲虽不可尽,可以近尽也;欲虽不可去,求可节也。所欲虽不可尽,求者犹近尽;欲虽不可去,所求不得,虑者欲节求也。道者,进则近尽,退则节求,天下莫之若也。荀子很明确地阐释可欲“。不可欲“的问题,那就是要有所限度,有所节制(他还提出了以道制欲“的问题,此暂不论)。乐记则从欲不可节制言其后果: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儒家所言之善“,主要是就人性修养而言,可定位于道德伦理范畴,与他们人性至诚“观点密切相关,具有实践性,它能体现一种高尚人格的力量,在一个充满各种人际关系的社会,人心向善,人人与人为善“,就能造成大舜有大焉“那样的祥和世界。中国古代善“的观念,主要出自儒道两家,比较一下,道家之善“偏重形而上,儒家之善“偏重于形而下,前者可定义于“(亦称自然之道“)所蕴含的内在能量,后者可定义于人道“(亦可称之为仁义之道“)所发散的人格力量。两家之善“也有共同性,那就是都具有行为指向和一定的实践意义,所以由善“引申擅长。能干,即现代汉语中的善于“之义。老子说事善能“,能“,明显具有实践性,所谓善数“。善闭“。善结“,都具有行为性,善者果而已“(三十章),是说善于用兵者,胜之即止。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六十八章),皆属此类。儒家此类用法则更明确。更具体,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已同于今之用法,不必赘述。二。善“与美“关系之发生善“与美“的关系是如何发生的呢?这是本节要探讨的主要问题。正如可信之真不一定美,善也是一样,老子说了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之后又说:善者不辩,辩者不善。“不辩“即干脆地不言,无言是一种美吗?老子似乎没有这样一种美意识。他还有一个将美。善并提的著名说法: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二章)这就是说,如果天下人都知道美是什么,那就有恶了;知道善是什么,那就有不善了。为何产生这样的悖论呢?后来庄子写了一个故事可以参考:阳子到宋国,住进旅店,店老板有妾二人,其一个美,其一人恶,恶者贵而美者贱“(此所谓恶“即丑),阳子问其反常的原因,店小二说: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就是说,自己眩耀其美的人,她可能以为自己很娇贵,好吃懒做,使人厌恶。自知其丑的人,没有自娇的习性,待人谦和,做事勤快,不摆老板娘架子,这就使人忘记她容貌丑而更尊敬她。阳子听到这美与丑产生相反效果之事,对他的学生说:行贤而自去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庄子·山木)据逆旅小子“所言,美“与善“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感觉,而善“主要是属于质的内在的,在现实生活中,会产生行为性效果,如果你自以为贤“且美,那么你的思想与行为就可能是不贤不善而使人厌恶了。庄子又谈到,人们所津津乐道的所谓美,有时候实质上是为不善作掩饰:……及唐。虞始为天下,兴治化之流,枭淳散朴,离道以善,险德以行,然后去性从心。心与心识知,而不足以定天下,然后附之以文,益之以博。文灭质,博溺心,然后民始惑乱,无以返其性情而复其初。(庄子·缮性)

上一篇:否定美學”视域下的环境宜居城市理论研究【4689字】
下一篇:情茬景中,景茬情中”宋元绘画美學【2570字】

龋源性前牙复合树脂多层...

黑格尔美學中戏剧思想的...

黄梅戏影视剧的美學特征初探【6299字】

鲁迅對孔子及其美學思想的评说【1596字】

高层建筑美學价值分析【3449字】

马采的美學思想研究【3155字】

马克思的世界文化观与审...

公司人力资源调查问卷

夜间护理對肝硬化消化道...

asp.net+sqlserver图书管理系统...

KNN算法流行音乐中的情感挖掘

美国女性《律政俏佳人》英语论文任务书

會计稳健性的经济后果研究述评【2208字】

互联网使用对大学生旅游...

國家政策能给三胎上户口...

上海婴幼儿产品市场分析及营销策略研究

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股利分配状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