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美学的终结以及泛美学时代的扬帆起航
美学的产生是一件很晚期的事情了。美学的学科历史不过短短300年左右的时间。但是关于美的活动,自人类产生开始就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目的和不同的内容产生了,并不断变化和发展着。我们更不能说鲍姆嘉通创立感性学之前,即他所说的sthetik(Aes论文网thetic)①,关于美的认识。美的活动和美的思想并不存在。只是这些思想并未系统化而已,但它是原初性的思考方式,更为本真。学科的命名,有时候冠以自身所研究的范围与对象时,最大的好处是能保证自身所研究和发展的便利与体系化。但是这也恰恰是其自身的最大的诟病,那就是学科之间的不断分化,带来的相去甚远的隔阂。这种隔阂在当今的学科现状中,尤其突出。美学在这样的背景下,自身是否能够得以存在,是需要得以说明和阐释的。我们把以前的美学研究方式称之为对象化的美学研究方式。在这个科学大爆炸,学科日益分化,传统形而上学引发的哲学终结了的时代,这种对象化的美学研究方式,已经是捉襟见肘了,不能适应当下学科自身生存的需要了。似乎重提美学是什么的任务更加重要。
我们可以对应一下我们国内的两次美学热这样的现象,就能明白学科自身的历史与其探讨的问题是密切相关的。因为翻译的滞后性和学术本身发展的滞后性,美学的讨论也比国外滞后。但是这种滞后性恰恰能把现象的本真维度放大。我们国内的第一次美学热,主要是以批判朱光潜先生开始的。主要以美的本质“为核心问题展开的。无论是主观派还是客观派都是以美的本质为追求前提。可是到了第二次美学热,国外更多的理论被翻译成为了中文,顿时间,美学又在神州大地热情高涨,认识论美学进入了人们的眼帘。像利普斯为代表的移情说,克罗齐的直觉说,德国美学家的格式塔心理学都是在这样的环境被人们接受。人们还是探讨美的本质,但是与美的本质有关的衍生问题也相应产生了,那就是美的认识何以可能的问题。到了如今,认识论美学似乎也并不能满足于自身的局限,而又一次转向。美学问题被打散成为一个个艺术问题,文学问题,历史问题,人类学问题,文化学问题,乃至于包括技术,医学等等各个方面都渗透进来插上一脚。美学的界限还何以存在?它还将以怎么样的方式存在?
当下回答美学是什么的任务,首先要解决当下的困境,那就是美学终结了的困境。美学的终结意味着什么?是否就宣告美学没有存在的意义了?是否美学所探讨的问题就不存在了?但是前人所出的问题,我们似乎并没有那么很好地解决,取而代之的却是置之不理或不屑一顾。从常理上来讲这样做是不可取的,对于美学来说,自身的诉求也不允许这种置若罔闻。熟知非真知的教诲我们应该时刻谨记。
本文试图以时间为视野梳理一下美学走向终结的原因,从而探讨一下当今的美学面临的困难,以及面临这些困难,我们改如何应对。
一。何以导致美学得终结?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界限与对象。而美学的界限和对象似乎随时都在改变。这种现象和哲学这个母体学科的转向是有关的。在古代哲学那里,从探讨万物本源的宇宙论开始,到巴门尼德的存在,经历了哲学的第一次转向,即宇宙论向着本体论转向。而后到了笛卡尔那里,哲学发生了第二次转向,认识论的转向最终到了康德那里得到了确认。如今,认识论面对其理论上的天生缺憾,不得不向语言论转向了。我们要问是否哲学的转向已经到了无路可转的,退无可退的地步了?当哲学被打碎成为一个个语词分析,语意分析的时候,语言何以述说其自身?语言何以言说自己?这就像一个人想提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面一样。美学作为哲学的分支,也经历了这样的转向。
美学的提问方式就显然与这些转向有着密切的关系。起初的美学家试图述说美是什么“,这种本体论意义上来讨论美。美是什么?“的问题即美的本质一直探讨了两千多年。从柏拉图的大西毕阿斯就产生出这样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诉求源于柏拉图创立理念世界的诉求。一切都是对理念的模仿,那么美的桌子,美的小姐都一定分有美的理念。柏拉图最后借苏格拉底之口得出美是难的“这样的论断,问题并未得到解答。关于美的本质问题就在这里产生了,它一直影响到现在。
古代哲学从探讨万物本源的宇宙论开始,到巴门尼德朝着本体论转向。在柏拉图那里本体论转向最终得以终结,整个中世纪基督教的氛围笼罩下,各门学科都成为了神学的婢女。这段时间的哲学和美学基本上是在阐释以前古希腊哲学基础上发展出来的。逻辑学可说被推上了极致,在这段时间发展的最为壮大。②可以用黑格尔的话来表说,就是我们要穿上七里神靴飞越这段历史。③中世纪几乎在美学研究上没有什么突破。
以形而上学为基础的哲学所探讨的问题是存在是什么的“问题,那么美学最根本的问题成为了美的本质“的问题。这种思路在西方是一以贯之且逻辑推进的。可是似乎美学家们意识到了,光凭借美是什么“这种无法得到定论的问题,是追问不出什么答案的。那么他们的目光也转向了认识的根本问题。在这段时期,美学才成为真正一门学科在大学中得以保留。这是哲学自身分化所形成的产物,也是西方传统科学细分的那种思维模式所必然导向的结果。
到了近代,自鲍姆嘉通创立美学以来,美学隶属于哲学,属于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在当时的学术氛围,美学以哲学的本体论,即形而上学为基石,创立自己与感性有关的学科。鲍姆嘉通毕业于普鲁士的哈列大学,在那里莱布尼兹和沃尔夫建立了像几何学那样严禁的哲学体系。这一点对鲍姆嘉通的影响十分深刻,他继承了莱布尼兹――沃尔夫体系的哲学核心,试图把感性也一并纳入探讨的范围之内。他就在他的美学中第一章就明确指出美学虽然是作为一种认识论提出的,同时也就是研究艺术和美的科学。④可以看得出鲍姆加通所要解决的问题不仅仅是美是什么的问题了,更重要的是要述说美何以可能的问题。即美的认识论的问题。康德最终把这点发挥到了极致。鲍姆嘉通是康德非常推崇的一位哲学家。康德把人类的认识分为了三个部分,即是知。情。意“,对应的他也写出了三本著作。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继承了鲍姆嘉通的衣钵,把美学第一次以体系化的形式展现出来了,但是我们仍然不能忘记,康德仍然讨论的是认识何以可能的问题,也就是说形而上学中关于认识的问题。美学很自然底就成为关于美的认识的问题了。当然美的本质也存在其中,但是这种提出在其认识论的影响下,便显得无足轻重了。虽然在康德晚年,他认识到了他需要把认识论问题导向人类学问题上,还给关于人的问题以崇高地位。但是这样的做法仍然显得影响不大。这种细分依然是科学精神的产物,把人撕裂开来讨论的产物。正是当一条路走不通了,哲学家们就宣告这条路终结了。而美学正是在哲学不断的转向种,也在转向,只是步伐稍显迟缓。
到了黑格尔那里美学成为了他庞大体系种的一门分支,笼罩在他的绝对精神之下。黑格尔的影响可以说他的破坏力影响比他构建的影响更加深远。因为哲学在他这里完结了。用的话是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⑤虽然这句话不全对,一方面是因为解释世界的方式即是认识世界的方式,认识世界的方式决定了你如何改变世界。另一方面,但是却说出了这个时代哲学的诉求,那就是哲学能为我们做些什么?那么美学又能为我们做些什么呢?哲学的很多任务被其他科学似乎可以代替了。美学似乎幸运了一点,似乎它还和艺术有关,与艺术创造又关。美学研究还留有余温,可是被泛化的日子也不远了。
应用科学的理性思考取代了哲学的理性思考方式,形而上学变得不能再为其他科学作基础了。自身变得无足轻重了。曾经被提及的问题,已然被当今的哲学家抛诸脑后。美学也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问题。那就是自身的言说如何可能?
我们不难发现,这时的哲学试图建立称为具有普世效应的学科。而科学的确定性,高度可重复性以及理性,恰恰是这种普世效应的诉求。哲学家们试图在自己的哲学体系中效仿科学,建立一个具有高度理性的科学体系。美学的诞生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产生的。因此,它的效仿对象首先就是哲学,以建立自身的体系为目的,诉诸于理性。但是问题就产生了,理性何以述说感性?就像理性不能越过自己的边界去触碰信仰。站着述说上帝和跪着信仰上帝是完全不同维度的。人类的思维就像一枚硬币,理性与感性各占一面,而中间却是混沌状态,有的时代表现为信仰,有的时代则表现为激情,有的时代表现为意志,等等。那么理性就不能述说感性。就算理性可以描述感性活动,但是也只是毫无根据地说说而已,毫无意义。就像维特根斯坦说的那样:我们只能说我们知道的,对于不知道的,我们则保持沉默。⑥美的问题在维特根斯坦看来就是价值的问题,而价值是根本不能言说的,我们只能存而不论,美学也就成为了一个可以不去管的荒芜之地了。
二十世纪的两大伟大哲学家,一个是维特根斯坦,另一个则就是海德格尔。虽然他们都以德语为母语进行创作,但是哲学思考的走向则是南辕北辙的。海德格尔在面向思的事情(ZurSachedesDenkens)中就有一篇名为哲学的终结与思的任务。这不禁让我们会追问,美学的终结还有多远?哲学之终结显示为一个科学技术世界以及相对应于这个世界的社会秩序的可控制的设置的胜利。哲学之终结就意味着根植于西方―欧洲思维的世界文明之开端。“⑦海德格尔这里说的科学技术世界以及相对应于这个世界的社会秩序的可控制的设置,就是科学技术的思考方式与行为方式,科学的不断细分,以及科学给人们带来的异化等等。哲学自身陷入了一种无根据的状态。哲学成为了虚无主义侵蚀的对象。在这个意义上哲学终结了,给思想留下了任务。而美学的终结也将必由这种不断细分的思考方式引向终结之路。
二。泛美学的新起
在此之前我们表明了传统美学的终结。而如今的美学该通往何处?这个问题才是迫切的。问题回到了开始的地方。美学被打散成为一个个相关学科问题,它自自身的界限还在什么地方?我们并不是要去寻找这样的界限,因为界限之外还有界限。如果不深入解构这样的问题,美学的势微也将是必然的。事实上,提出这样的问题在当今是必要的,因为现在这个时代的确是如此。尽管学术的相对滞后,我们国内的美学研究也慢慢变弱。不再有以前的那两次美学热了。而中国搞美学的人据统计是全世界最多了。我们不禁要问,何以至此?学术的滞后性是一点,其他就没有了吗?而美学自身的问题又何在?
泛美学的时代已经到来,这个时代,人人都可以谈美,人人都可以抱有不同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活动。意义的不同导向了人们审美的千差万别。美学被一个个文化符号在侵蚀,被一个个商业价值在吞没。它自身的存在何以可能?这恰恰是美学的症结所在。
作为一门理论学科,是否有其自身的界限和思考方式?人人都可以谈美学,是否人人都成为美学家?或许人人都可以在关于美的活动中,具有发言权。但是这并不能说美学被打散成为人们生活化的日常闲谈,而不再具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了。价值意义的各不相同,普世性的美学价值何以存在,的确已经不是当下美学索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了。每一种提问都是一种寻求,每一种寻求都指向提问者的价值意义。这个时代的价值恰恰是多元化的审美思考方式,在这样的思考方式之中,传统美学走上了终结,而泛美学时代扬帆起航。
三。当下我们要做的是什么?
面对传统美学的终结,我们要做的是什么?这个问题显得更加突出而紧迫。泛美学时代的美学似乎已经被打散成为语言学,文化学,阐释学,符号学等学科都可以探讨的话题了。美学自身边界越来越模糊。
回到事情本身“⑧这是现象学的口号。可是它给予我们的却并不是口号而已,而是一种入思的方式。这种入思的方式会给我们打开一个敞亮澄明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美学将重塑它的尊严。并非空谈美是什么,如何认识美。是要回到美的事物本身去关切美,审视美。不是在概念中把握美,而去体验美,感知美。不是要去规定美,抓住美,而是要去发现美和创造美。(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公共管理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
论传统美学的终结以及泛美学时代的扬帆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