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传拓概述
1.1拓片定义:
传拓亦称椎拓,或称为捶拓,是中国特有的保存文献的传统方法,是用纸、墨和传拓工具从金石器物上捶印其文字和图画的技法。拓片是用传拓的方法将各种材质载体上的文字、图形转移到纸面上而形成的一种文献。
拓片、拓本能够直观表现文物的表面信息,不但能清晰复制出文物表面的文字、图案,亦可记录传拓之时物体表面的损泐状况。还可通不同时期的所拓拓本的对比比较,推理判断文物的历史文化背景,彰显其弥足珍贵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为中华文化遗产的有序传承做出了不可磨灭贡献。近来,中华古籍文化保护宣传越来越受重视,古籍保护意识逐步提高,记录中华古代悠悠历史文明的重要载体—金石拓片被更多人关注、了解。重视。拓片对被拓物呈现出几乎一致的复制效果,具有极好的观赏性和艺术再现性,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最先进的技术也无法取而代之,完整表现出其精神价值。
1.2拓片的衍变史
传拓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为便于文化传播和交流而创造的一种独特文献复制技术。传拓的产生与发展,与当时社会的经济文化水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2.1传拓技法的产生与发展
对于传拓技艺产生的具体时间,学术界目前尚无定论。《隋书·经籍志》著录了秦刻石和汉魏石经等拓本,其注文记载了汉魏石经毁于北齐神武年间的史实,所载犹在秘府的“相承传拓之本”,当为北齐神武之前拓本,据此,传拓至迟在北齐时期已经产生。源: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传拓技艺自产生之日起,就不断得以丰富和发展。唐代文献中有对“打本”和“搨本”的记载,其中的“打本”即今天的“拓本”。唐诗中也有对传拓技法的形象描写,唐代诗
人韦应物(737~786)《石鼓歌》中说:“今人濡纸脱其文,既击既扫白黑分。” 由此可见传拓技术发展到唐代已较为成熟。正如韩愈(768 ~824)的《石鼓歌》“公从何处得纸本,毫发尽备无差讹” 的诗句。王建(767~约830)《原上新居》:“古碣凭人拓,闲诗任客吟。” 可知传拓技法至唐代已非常成熟和普及,当时人们对拓碑的过程已经相当熟悉。唐代传拓技术中的擦拓法已经普及,并且已非常成熟。
至宋代,刻贴兴盛,使刻石拓墨技术有了显著提高,自宋开始,传拓技术的提高就与金石学的发展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宋代传拓所用的纸墨精良,品种不断增多,使用的原料和加工技艺不断进步。据史载以及目前所见部分宋拓本证明但是已有了“澄心堂纸”。《淳化阁帖》的宋代初拓本,则用的是“澄心堂纸”和“李廷珪墨”。纸墨的精良、技术的提高,更加促进了传拓术的发展。从存世宋拓本,我们还可以发现当时的传拓本有了 “乌金”与“蝉翼”之分,基本技法也有了擦拓与扑拓两种。至明代,传拓的对象从隋唐碑刻扩大到汉魏六朝碑志等,传拓技法和传拓用纸也有所发展,但基本是模仿宋法。清代金石学复兴,康熙年间出现了洗碑精拓,嘉庆、道光年间出现了青铜器的全形拓法。文献综述
1.2.2存世最早拓本:
1900年,敦煌莫高窟第17号窟的藏经洞出土了大批珍贵文物,其中有唐太宗李世民行书《温泉铭》刻石拓本。此拓本下残,末尾有唐人墨书题记一行,记“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八月围谷府果毅儿”等字。同时出土的拓本还有柳公权正书《金刚经》,欧阳询正书《化度寺邕禅师舍利塔铭》及无名氏《说佛大悲陀罗尼经》,其用纸相近。以上四种皆为唐初拓本,现藏法国巴黎图书馆(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一卷图版),为现存世最早的拓片实物,这四种拓本墨色均匀,字口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