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可以听到历史脚步前行之声的家庭里。
3 刘墉的学书经历与书风形成阶段
3 王培荀《乡园忆旧录》,齐鲁书社 1993 年出版,第 78 页
4 张其凤《中国书法全集·刘墉卷》,荣宝斋出版社 2001 年,第 5 页
5 张其凤《刘墉研究丛稿》,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第 45 页
3。1 学书经历
3。1。1 良好的书法世家氛围
刘家到了刘墉曾祖父一代,对书法这一方面的努力, 已经显示出了一定的成绩。刘必显自己就非常擅长书法, 而他的儿子刘祯在书法上的造诣更是高于刘必显;再到了 刘墉父亲刘统勋这一代的时候,他的书法已经拥有了非常 高的知名度。在李放的《皇清书史》中讲刘统勋的条目下, 有王文治说的:“刘文正师不多做书,然于书家境界甚深 且备,今石菴前辈书名冠海内,谛观之,皆自文正出也。” 赵怀玉则说:“今世珍重刘石菴先生书,不知其先文正公, 亦以书法雄一代。石菴先生自松雪入手,文正则神似松雪, 学固有自来也。6” 由此可见,刘统勋的书法造诣之高。 刘墉的堂兄刘墫,也是当时因为书法获得时名,并且他与 刘墉的关系十分亲密,对刘墉的书法也产生了非常积极地 影响。而刘墉也就是在他父亲的熏陶下以及家族书法氛围 的影响下开始了他的书法征程。这也说明了在馆阁体盛行 与书法在整个社会上的备受重视的学书氛围的大气候下, 刘墉家这个代有善书者辈出的书香世家,则就是刘墉学习书法的小气候。来,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QQ752018766-
3。1。2 初学馆阁体
馆阁体
在康乾年间,文化兴盛,以书取仕的科举制 度也走向了极端,应试书写的文字有了及其严 格的标准,必须“乌、方、光”、工整、要求 字字相同;成为了毫无生气可言的科举的实用 书体--馆阁体。
刘墉在接受家学授业之后,他并没有进行真 正意义上的书法创作,而是同样的日复一日的 训练馆阁体小楷,来应付科举考试,这也必然 是刘墉学习书法早期的日课。当然,这些训练
也并不是毫无意义,在刘墉所有擅长的书体中,小楷就是最早成熟的。
6 李放《皇清书史》,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5 年,第 126-128 页
3。1。3 入手董、赵
清王朝建立以后的前、中期的几位君王都被博大精深的汉文化所折服,尤其是康熙、 乾隆这两位君王,更是痴情汉文化。他们对汉文化中的精华--书法,更是青睐。康熙皇帝 是“万机之余,游艺翰墨”;乾隆皇帝则是“栖情翰墨,纵意游览”;所不同的是康熙痴情 董其昌书法,而乾隆则钟情于赵孟頫。所谓“上有所好,下必兴焉”,在帝王的影响下, 上到王公大臣,下到黎民百姓,都为了迎合帝王的喜好而开始书写董赵书法,导致董赵书 法成为当时的时风。
到了乾隆时期,康雍乾盛世进入到顶峰的时候,天下太平,四海升平,全国上下都是 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加上社会对书法的审美取向有所改变,所以当时的书风就渐渐地随 着社会走向了平稳腴圆。而像“休粮道士神气寒俭,局束如辕下驹,蹇如三日新妇之嫌7”的 董其昌的书法开始失去了欣赏层面。导致董其昌的书法只好退出书坛,而赵孟頫则取而代 之,风靡书坛。对 1719 年出身于官宦世家的刘墉来说也未能免俗,在当时这种书法的大 气候下,他的书法也从董其昌入手,接着学习赵孟頫。在他的《砚说录存册》中,我们就 可以从中发现董、赵这两个当时流行书风的源头,都在这里汇拢。这个册页的首页结体主 要取法的是董其昌,而到末页,字的结体又神似松雪。不过在这里我们看到他虽然取法了 赵、董,却已经没有了馆阁体的痕迹,而是取赵、董书法的精华并且能加入自己的想法。 这与当时被流行书风裹协进去的芸芸众生有着根本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