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千年以来无与比”——张裕钊生平介绍
张裕钊,字廉卿,号濂亭,今湖北省鄂州市东沟镇龙塘村人。
“张氏家族历来书香门第,人才辈出:高祖维沧,太学生;曾祖新本,岁贡生,任广济儒学训导;祖父以诰,太学生;父亲善准,岁贡生。”[ ]在这样的家学背景成长起来的张裕钊,自幼严承家学,道光十八年至道光二十六年相继中秀才、举人,道光年间又推为国子监学正学录,又继任内阁中书。咸丰二年疲于官场俗事,遂将官职辞去离开了京城。咸丰三年,张裕钊主讲于武昌勺庭书院,同年又进入了曾国藩幕府。曾国藩曾担任张裕钊的主考官,所以曾对张裕钊的才能早有赏识,是“曾门四学士”之一。曾国藩对张裕钊的前途给予厚望,倍爱有佳,曾有言 “可期有成者”[ ],可见曾国藩张裕钊的期许。在学术上曾国藩对张裕钊也是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对于张裕钊可以说是倾囊相授。康有为作为碑派书法发展到高潮时期的代表人物曾言:“本朝书有四家, 皆集古大成以为楷。集篆书之成, 伊汀洲也;集隶书之成,邓顽伯也;集贴学之成, 刘石庵也;集碑之成, 张廉卿也”,[ ]更言:“千年以来无与比”。[ ]康有为对于张裕钊在碑学上的成就推到了千年以来无以复加的程度,此番言论虽有过之嫌,但从一个侧面也可以反映张裕钊在当时书坛的分量。文献综述
2“宗法碑学,又不废帖学”——张裕钊学书历程摘要
日本著名学者鱼住和晃认为:“张裕钊的书法,楷书师法于北魏,隶习于汉,篆则追寻到秦以上,他充分领会了古法寓自己的书法创造之中。”[ ]鱼住和晃在张裕钊取法方向上的观点是倾向于“碑”的,但是更深的探究可以发现,张裕钊在帖学上也是用工颇深。此外,张裕钊在书法上有较大的建树与其个人的不懈努力也是分不开的。《清史稿》里可见有如下的记载“(张裕钊)精八法,由魏晋六朝以上窥汉隶,临池之勤,未尝一日辍。”[ ]由魏晋上溯到汉,此一学书线索的描述是较准确可信的。时代对于张裕钊书风的形成所起的作用也是不能忽视的。晚清是一个书风和审美意识发生急剧转变的时代,张裕钊的书法风格自然也会受到时代的影响。在嘉庆、道光年间考据之学大兴,也把人们关注的目光也引入了地下,古代金石碑版在此一段时期大量出土,这为书法艺术的振兴和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力的条件。此时的帖学进入甜媚流俗,而墓志刻石的高古质朴一下子便把文人的注意力吸引了过去。再由阮、包二论作为理论支持。所以,在晚清碑学既有提笔的实践,又有著书立论,二者相互映照促进最终形成了 “尊魏卑唐”之势。在这种形势下张裕钊的书法风格便“应运而生”,自成一家,康有为更是在其《广艺舟双楫》一书中将张裕钊奉为“集碑之成者”。
纵观张裕钊的学书历程,我们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析,即:早年(1829-1851 年)、中年(1851-1883 年)和晚年(1883-1894 年)。
2。1早年“由帖入门,尽显帖学规范”
清道光年间正是碑学的萌芽时期,此时的帖学还没有被完全废除。在家学环境的影响之下,正值青少年时期的张裕钊学习书法由帖学入门是顺理成章的。由于科举的限制,张裕钊在楷书和馆阁体上用力颇深。这时的张裕钊在一心为着踏入仕途而努力着,无暇顾及其他,此阶段张裕钊在书法上的用功为他后来的书法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一时期的书法作品:《张廉卿楷书千字文》中所透露出一派清爽、匀净之气,尽显帖学规范。来,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QQ752018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