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年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的心理护理方式研究
[摘要]目的分析研究更年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的心理护理方式。方法60例更年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基础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心理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护理后,对照组焦虑自评量表论文网评分为(46。52±2。39)分,实验组评分为(38。45±2。3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百分号,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6。67百分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更年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采取心理护理,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焦虑状况,增强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4。168
更年期功能性子宫出血主要是指患者的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失衡引起子宫出血,大部分患者发病时处于更年期,主要临床表现为月经紊乱,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以及生活质量[1]。本院为分析研究更年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的心理护理方式,对更年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采取心理护理,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9月本院收治的60例更年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年龄41~59岁,平均年龄(46。53±4。31)岁。实验组患者年龄42~58岁,平均年龄(46。42±4。29)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对照组采取基础护理,主要对患者实施健康宣教。病情监测。合并症护理。饮食指导等。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心理护理,具体护理措施如下:①建立良好护患关系: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主动向其介绍医院的情况以及主治医生的基本信息,并给患者营造一个良好。舒心的病房环境,消除患者内心的不安。焦虑感,增加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②缓解患者的心理障碍: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理状况,鼓励患者说出内心的想法,并尽力去帮助患者解决遇到的问题。在交谈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认真倾听,注意语气,尽量站在患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患者为中心,给予患者支持。关心。鼓励,帮助其消除内心的心理障碍。③护理人员应多鼓励患者家属。朋友给予患者关心。安慰和精神支持,多抽时间陪伴患者,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促进其早日康复。④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讲解更年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相关知识以及治疗方案,并向其介绍成功治疗的案例,帮助患者建立信心,使其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⑤出院指导:在患者出院前1d,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并提醒患者坚持服药,切忌擅自停药。减药,同时嘱咐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每天保证充足的睡眠,注意个人卫生。
1。3观察指标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以及临床效果。焦虑自评量表共20个题,采用1~4分制,总分100分,得分越高,焦虑程度越高。
1。4疗效评定标准患者护理后的临床效果分为治愈。显效。有效及无效。治愈:患者的临床症状全部消失;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好转;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或出现加重现象。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百分号。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百分号)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护理后,对照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为(46。52±2。39)分,实验组评分为(38。45±2。3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愈10例,显效6例,有效6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3。33百分号,实验组治愈19例,显效8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67百分号,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更年期功能性子宫出血属于妇科的多见病,该病的病因较为复杂,主要表现为患者经期出血量大量增加或减少,严重威胁女性的身心健康[2]。
由于在治疗期间,大部分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负面情绪,例如烦躁。焦虑。不安等,导致患者的病情加重或治疗效果下降[3],因此对该类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是非常有必要的。本研究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主要针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有计划性。有针对性的护理,鼓励其表达内心的想法,帮助患者建立治愈疾病的信心,缓解其内心的心理压力,使其积极配合治疗[4]。结果显示,对照组护理后的平均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比实验组高,总有效率比实验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与基础护理相比,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的干预效果更好,有助于患者早日恢复健康[5]。
综上所述,对更年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采取心理护理,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焦虑状况,增强治疗效果,值得应用。
更年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的心理护理方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