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波 1995 在实证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一次创新”和“二次创新”的概念及理论模型,弥补了 U-A模式的不足。分析了企业从二次创新向一次创新进化,从而推动技术系统演化的机理。二次创新主要包括四种发展过程模型:干中学、国产化、改进型创新、“后二次创新”。前两类创新一般是为了在现有环境下更好地应用业已成型的技术工艺,因此带来的往往也就是技术的线性演化;与之相反,“改进型创新”与“后二次创新”所带来的往往是非线性演化 。
Kim 1997 该学者也基于 U-A模型提出,“引进、吸收和提高”和“从模仿到创新”是发展中国家技术学习、技术追赶与跨越的一般过程模型,二者基本一致 。
吴晓波、聂品 2008 他们将技术创新的两个层面(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划分为三个阶段[110] :柔性阶段,产品创新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源泉;中间阶段,产品创新得到广泛应用,工艺创新的作用越来越大;成熟阶段,在主导技术和产品上的领先使企业产生很强的正现金流。
Dirk Fornahla、
Thomas
Brennerb 2009 通过对德国的 43 个技术领域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影响创新聚集和演化的主要原因在于起主导作用的企业、工业活动的集中度、科技知识的依赖程度以及基于本地交互的知识转移四个方面 。
孙冰 2011 从突变论和系统动力学的视角展开研究,指出技术创新集群在自身演化过程中,存在着蜕变趋势 。
参考文献
[1]郭华.当代展览建筑的表皮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南大学.2010.5.
[2]理查德•E.凯夫斯(Richard E.Caves)著,孙绯等译.创意产业经济学:艺术的商业之道.新华出版社.2004.5.
[3]Utterback J M,Abernathy W J. Patterns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J]. Technology Review,1978,80(7):40-47.
[4]吴晓波.二次创新周期与企业组织学习模式[J].管理世界,1995(3):34-42.
[5]Kim L.Imitation to innovation: the dynamics of Korea's technological learning[M]. Boston:arvard Business Press,1997.
[6]吴晓波,聂品.技术系统演化与相应的知识演化理论综述[J].科研管理,2008(2):103-114.
[7]Dirk Fornahl,Thomas Brenner.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of innovative activities in Germany[J].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2009,20(3):163-182.
[8] 孙冰.基于演化视角的技术创新相关研究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1):153-156.
[9]熊彼特,邹建平译.经济发展理论.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2.6.
[10] 杨•盖尔,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11]张伟.,商业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12] 刘晓晖、杨宇振,商业建筑[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13]程宏,世界会展经济发展趋势及借鉴[J],中国展会,2002(7).
[14]曹海峰.创意产业的经济学意义分析[J].甘肃社会科学,2007,2.
[15]苏玉娥.我国政府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选择[J].学术交流,2011(6):128-131.
[16]陈汉欣.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前瞻[J].经济地理,2008(9):728-733.
[17] 张书.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3(2):81-83.
[18]罗殿军.现代企业制度创新.山西山西经济出版社.1968:69-83
[19]何云峰.中国建筑业技术创新体系研究.西安科技大学.2004. 文化创意和技术创新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2):http://www.youerw.com/wenxian/lunwen_22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