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独家庭”是指独生子女因某种原因亡故,家中只剩下父母的家庭,独生子女是家庭失独问题产生的前提。而且值得强调的是,普遍定义为失独家庭的父母亲普遍都是中老年父母,他们大都丧失了再生育的能力而不得不接受失去子女的事实(贾志勇,2012)。33545
“家庭功能”是家庭存在的价值所在。在家庭运行上,家庭功能分为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在微观层面上,家庭功能是指家庭内部在运行时产生的基本功能;在宏观层面上,“家庭的功能就是指家庭这一社会细胞对整个社会系统所起的作用”。(高敏,2011)论文网
费孝通认为家庭结构是一个三角形,父亲母亲和孩子分别是三角形的三个角,从而形成稳定的家庭结构。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社会支持理论
社会支持时常与社会支持网,社会支持网络,社会支持体系,社会支持系统等概念互用。社会支持是与弱势群体的存在相伴随的社会行为,一般是指来自个人之外的各种支持的总称,通常分为正式支持与非正式支持两类。对社会支持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他通过对自杀的研究发现社会联系的紧密程度与自杀有关。
目前对社会支持的界定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其一,社会支持是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而这种支持是由个体从其具有的社会关系中获得的; 其二,社会支持是个体具有的在社会关系的量化特征上的表现。
国内学者对社会支持的研究主要基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社会学界对弱势群体中城市贫困人群的关注,最近几年又将社会支持的研究拓展到下岗职工、妇女、残疾者、老年人、青少年等弱势群体。李强提出社会支持是个人通过各种各样的社会联系而获得的能够缓解精神紧张状态,减轻心理应激反应,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相应的影响。唐均强调非正式的社会支持或社会互助网络已成为贫困家庭赖以生存的重要支柱。张友琴另辟蹊径地探索基于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的工作模式,提出把支持与被支持视为一个持续的互动过程,以整合社会支持资源,建立弱势群体自身的社会网为目标,协助解决支持传递的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及时跟进各种措施,推动弱势群体的主动参与和自我发展是以社区为基地,培育专业社会工作者与公益团体,树立资源共享的理念等是需要解决的实践问题。
社会支持的分类方面,国内学者可以说是见仁见智。肖水源将社会支持分为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个体利用度。陶沙、李伟则通过大学生支持来源的研究把社会支持简分为纵向支持和横向支持。
3 有关失独家庭的研究
中国的传统家庭观念一直认为传宗接代是人生的首要大事,养儿防老也是值得考虑的问题,孩子是精神的寄托。所以遭受到失去独生子女这样沉重的打击,失独者所承受的不仅仅是精神上的创伤,更重要的是迫于现实的压力失独者在心理层面也长期受到折磨。失独家庭中的父母在最开始不承认已经发生的不幸的事实,情感上反应迟钝、麻木(汪孝宗,2009)。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开始焦虑、悲痛,莫名的释放愤怒,有时候抑郁、自责,长时间之后悲痛容易出现极端的行为。他们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包括无心工作、自行封闭、不愿见陌生人甚至自杀。这些都是失独家庭精神心理遭受巨大折磨带来的现实困境。心理上的折磨是长期持续的,这种折磨因人而异、无法度量,造成的结果和伤害也不一致(王思斌,2004)。
4 社会工作目前在失独家庭介入工作中的作用
目前社会工作专业方面,针对失独家庭组织研究的成果屈指可数。张必春、江立华(2012)基于湖北8市调查资料研究指出,失独父母面临着组织化引发的群体融入困境。他们强调的是失独者参与失独群体组织对失独者社会融入并没有想象中正面的作用,反而会有一些消极的影响 。与之相反的是王宁等(2012)从情感能量视角分析失独群体组织参与,他指出了失独群体自发性组织对失独者融入社会具有一定积极的影响。张必春、邵占鹏(2013)认为,“同情感”和“同理心”在失独者自组织形塑和失独者社会融入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失独家庭文献综述及参考文献:http://www.youerw.com/wenxian/lunwen_30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