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农村非正式金融规模的不断扩大,这一主题逐渐引起了政府和学术界的关注。其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关于农村非正式金融的兴起原因,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学者认为是社会政策金融抑制的结果,有的从信息学角度进行分析,也有的从博弈论角度进行阐述。第二,农村非正式金融的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第三,农村非正式金融的发展趋势。35460
(一)农村非正式金融的产生原因
现有文献关于农村非正式金融产生和发展原因的阐述,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个方面。
1、农村非正式金融起源于信息不对称
的信贷配给模型将信息不对称和风险引入信贷市场的分析框架,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为农村非正式金融的内生性提供了理论基础。⑧认为,农村非正式金融可充分利用当地私人信息,在解决信息不对称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这是农村非正式金融产生的重要原因。陌。基于信息不对称以及筛选、监督和合约实施成本差异,对发展中国家的农村非正式金融进行解释。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合约实施的高成本,由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引起的市场失灵就会破坏金融市场的运行,导致利率水平影响金融资产组合的风险组成。考虑到风险因素,在遇到过度信贷需求时,放贷者可能求助于非价格而不是提高利率。⑥从将其“柠檬市场”中的逆向选择理论,用于分析贷款市场,较早地发现了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信贷活动困境。即,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位于中心城市的大银行无法充分了解当地借款者的信息,同样面临着逆向选择问题,即容易吸收一些违约可能性更大的借款者。相反,一些当地的高利贷者通过对贷款信息的充分了解,却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甚至可以依靠这种信息上的优势所要较高的利率。①论文网
张军认为,民间借贷最初都是从亲朋好友和邻里之间的借贷链扩张出去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信息不对称问题以及履约问题在那样的小圈子里一般来说是不严重的借贷风险相对较小。随着区域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家庭小工业向规模经营的迈进,资金需求随之增大,借贷链条不断延伸,农村非正式金融逐步形成。②叶敏指出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具有非出清和非单利率均衡的特征,由于农村非正式金融和正式金融面临的信息成本、甄别机制存在极大的差异,因此两者的利率水平并不相同,市场被有效的信息甄别机制分割为几个部分。⑧林毅夫构建了一个包括异质的中小企业借款者和异质的贷款者具有不同信息结构的非正式金融和正式金融部门的金融市场模型,证明了金融市场的分割和非正式金融的市场特征是三方主体各自优化行为相互影响的结果。信息不对称造成事先的逆向选择和事后的道德风险可能是农村非正式金融广泛存在的一个更为根本的原因。否则无法解释发达国家和那些己经实行了金融自由化的国家和地区为什么还有大量的非正式金融活动。④
2、农村非正式金融兴起的其他解释
史晋川对农村非正式金融的兴起和发展给出了一个博弈论的解释,农村非正式金融现象实质上是各种利益制衡的结构,是政府部门、原有金融机构以及各种经济成份及企业家、社会公众相互博弈选择的结果,其背后体现的仍是人的自利动机与来自各方面的约束条件的不断冲突与融合的过程。也就是说,农村非正式金融的形成是社会各方合作博弈均衡演进的过程。⑥
任旭华、周好文认为,金融制度供求失衡,意着现存制度下的巨大利益空间。而当现存制度存在巨大的难以开发的潜在利益时,必然存在制度变迁需求。因为制度变迁势必在某种程度上弥补制度供给不足,满足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因而孕育着丰富的制度变迁收益。农村非正式金融正是因其激励效率高,运作灵活,信息传递快,交易成本低以及所有制关系对称等而形成市场机制诱生的一种制度变迁。① 农村非正式金融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http://www.youerw.com/wenxian/lunwen_33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