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献综述 >

单组分非贵金属催化剂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2)

时间:2017-02-27 11:18来源:毕业论文
郑修成等[25]先后采用溶胶-凝胶法、热解法和溶剂热等方法制备出多个系列的CeO2纳米粉体,以这些CeO2粉体和商品CeO2粉体为载体,采用浸渍法和H2 还原法制备


郑修成等[25]先后采用溶胶-凝胶法、热解法和溶剂热等方法制备出多个系列的CeO2纳米粉体,以这些CeO2粉体和商品CeO2粉体为载体,采用浸渍法和H2 还原法制备了CuO/CeO2 和Cu/CeO2 催化剂。
2 负载型和复合型非贵金属催化剂
相对于单一组分催化剂而言,负载型或复合型催化剂可使催化剂活性组分有更高的分散度和更合适的粒度,载体与非贵金属之间还可能存在着相互作用,进而表现出更高的催化活性和更好的稳定性,因而在CO氧化反应中多采用负载型或复合型催化剂。
(1) Cu-Ce-O催化剂
CuO/CeO2组成的复合氧化物催化剂较单组分CuO催化剂活性有较大的提高。其中CuO摩尔含量为10%的CuO/CeO2催化剂具有较高的CO转化率和选择性,这可能是由于CuO与CeO2之问发生了协同作用。氧气进入量的增加或者反应温度的升高,提高了CO转化率的同时,存在着更多的氢气消耗。对于相同铜含量的催化剂,增加氧气的进量,CO的转化率会增加。
董相廷等[26]指出当铜含量等于或大于15%时,伴随有游离态的CuO晶相出现,这就说明近年来铜-氧化铈CO氧化催化剂体系得到国内外许多科学工作者的重视。Cu-Ce-O催化剂体系的物相组成及其与催化氧化CO活性的关系,得出具有高活性的结构组成,是由CuO掺杂调变而成的,具有一定组成的萤石矿型复合氧化物。
    邹汉波等[27]采用并流共沉淀法制备催化剂,以CuO/CeO2催化剂为例,将硝酸铜、硝酸铈按一定浓度配成混合溶液,碳酸钠溶液作为沉淀剂,在70℃充分搅拌下进行沉淀,待沉淀完全并陈化3h后用去离子水过滤、洗涤,在110℃下烘干12h,并于500℃空气气氛中焙烧5h,将催化剂破碎至40~60目待用,以CuO/CeO2催化剂为例,配比组成用xCuO/CeO2表示,其中z=nCu/n(Cu+Ce)×100%。得出结论:氧气进入量的增加或者反应温度的升高,提高了CO转化率的同时,存在着更多的氢气消耗。确定反应温度在140℃,λ=3时为该反应的最佳反应条件,富氢气体中CO2的存在对CO的氧化起抑制作用。
(2)  Co-Ce-O催化剂
钴因为储量有限,所以具有工业应用价值的钴基催化剂多是负载型。为提高催化剂的性能,可加入其他金属,制成双金属催化剂。
Kang[28]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一系列CoOx/CeO2催化剂。实验表明,由于CoOx 与CeO2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CoOx/CeO2催化剂具有很高的催化活性,而且能够抵制水蒸汽中毒。另一方面,由于CO2的滞留,这些CoOx/CeO2 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在CO氧化过程中稍微降低。作者认为高分散态的高价态CoOx 物种是催化CO氧化活性组分。
薛蒙伟等[29]得出结论:(1)Co-Ce-O复合氧化物超细微粒催化剂的选择氧化催化活性与催化剂粒子大小,组成和结构密切相关,在Co/(Co+Ce)原子比为0.33时选择氧化催化活性达极大值;(2)Co-Ce-O复合氧化物超细微粒催化剂优良的选择氧化催化活性不仅仅是因为其粒子较小,比表面积较大,而且还因为高分散的Co、Ce组份发生了相互作用,催化剂具有较高的表面吸附态氧物种浓度;(3)经高温(>500℃)处理,Co-Ce-O复合氧化物超细微粒发生烧结、比表面积减小且Co-Ce相互作用遭到破坏,从而导致催化剂选择氧化催化活性急剧下降。
(3)  Cu-Co-O催化剂
pH值的关系,可能取决于金属离子与OH一的溶度积KSP的大小[27]。Cu2+与Co2+的KSP相对要高一些,因此低pH值时Cu2+和Co2+的分散状态与扩散速度和吸附能力有关,而高pH值时扩散速度则是影响均匀性的主导因素。
铜钴尖晶石是催化剂活性相的前驱物,它的含量高低直接关系到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只有选择合适的铜钴比和碱金属加入量,才能形成足够量的铜钴尖晶石。 单组分非贵金属催化剂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2):http://www.youerw.com/wenxian/lunwen_3449.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