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角色的单一文度划分一直持续到20世纪60年代,Rossi在传统的男性化和女性化之外又提出了双性化的概念——个体同时具有传统的男性和女性应该有的人格特质,并认为双性化是最合适的性别角色模式,而非传统的单一性别角色模式[9]。这个观点的提出丰富了性别角色类型的概念,同时也促进了更多相关的研究。
1974年,Bem就在Rossi的理论基础上编制出著名的贝姆性别角色量表(BSRI),该量表以社会赞许性为判断标准,包含男性、女性和中性三个分量表,其中中性分量表起干扰作用。经过测试,贝姆发现男性分量表和女性分量表的得分基本没有相关,这说明男性化特质与女性化特质并非传统的单一文度下的对立面,而是分属于两个文度。因此一个人身上并不一定只存在一种性别角色类型,男性化和女性化会以不同的程度组合共同出现在某一个体身上。进而Bem提出了划分性别角色的四种类型:双性化类型、男性化类型、女性化类型和未分化类型。双性化类型的个体既具有明显的男性特征,又具有明显的女性特征,同时具备强悍和温柔、果断和细致等性格,按情况需要而有不同表现[10]。双性化类型相当于男性化类型和女性化类型在一定程度上的整合,且这种特殊的结合往往会是正性特质的相加,因而具备这类气质的人在为人处事上更加游刃有余,对环境和状况的应对也更加得心应手,理论上是最为理想的性别角色类型。而未分化同双性化类型一样均属于中间的分类,只不过未分化类型所具备的男性化女性化程度要远低于双性化类型。理论上来说,未分化是一种相对而言不太健康的性别角色类型,具备这类性别角色的人既没有显著的男性化特征也不具备明显的女性化气质,在面对具体事情时,他们常常选择无所谓的态度和被动的行为方式,这导致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降低,经常遭遇挫折。
5.性别期待与性别角色期待
性别期待的概念容易与性别角色期待混淆,在此做出解释加以区分。前者如上文所言,指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个体基于对某类性别类型的偏好而产生的心理上的期待。它的对象是某种特定的性别类型,即对于男性或女性的期待。性别角色期待则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社会和他人对某种性别身份提出的一些特质、行为模式上的要求或期待[11]。它的对象则是个体所表现出来的与性别有关的人格特质和行为方式,既可以对男性有女性化特质的期待,也可以对女性有男性化特质的要求。相比较而言,性别期待的社会因素影响更少,更为在意个体自身的感受。
6.性别角色态度
对于性别角色态度的定义,国内外很多学者都有相关研究。比如Bielby等人认为,性别角色态度是指个体对何为男女合适角色的看法,包括对男女的社会分工、权利、责任等方面的角色期待[12]。张春兴将性别角色态度的定义分为两类,其一,指社会上一般人对男性角色或女性角色所持的态度。其二,指男性或女性本身对自己性别角色的态度,亦即个人对自己身为男性或身为女性的看法[13]。台湾社会学学者则将性别角色态度定义为“人认为什么是适合男性或女性的角色,反映个人对两性间之行为规范的偏好态度,也可说是一种与性别有关的分工以及隶属于性别社会阶层的规范、取向或偏好[14]。”
将国内外的定义综合,我们认为性别角色态度既包括个体对自身性别角色的认知,又包括个体对于男性、女性两种性别角色应当表现出的特质和行为的反应,并且这种态度涵盖着对个体社会行为方方面面的评价和判断。性别角色态度虽然很稳定,却并非一成不变。它往往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伴随着时代经济的发展,乃至个体所处环境的变化,性别角色态度常常需要做出改变来完善自身以便个体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 大学生性别角色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2):http://www.youerw.com/wenxian/lunwen_369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