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有关银行中小企业信贷策略的文献和案例进行回顾:信息不对称和信贷配给、关系贷款、穆罕默德•尤努斯“穷人家的银行”成功案例。
在银行和企业融资问题上,有一经典理论模型——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由模型Stiglitz和Weiss提出,核心思想为:在利率市场化的情况下,信贷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必然导致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现象,因此银行的贷款供给不一定是贷款利率的单调增函数。6268
信贷市场的逆向选择,是指信贷发生之前的信息不对称,借款企业对自身及项目的了解要多于银行。借款企业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资产负债情况、盈利能力和违约风险大小等,而银行却只能凭借企业提供的报表、材料等,辨别企业与贷款项目的类型和平均风险,而不及借款人所了解其所处的市场环境、财务状况和还款意愿。在信息不对称的信贷市场上,银行采用统一的利率水平发放贷款。当银行提高利率使利率处于较高水平时,导致最愿意签订借款合同的却是那些还款可能性最低的借款人,项目风险较低的借款人由于其项目的收益也较低,从而不愿承担较高的利息成本退出信贷市场,即出现逆向选择。这时信贷市场上借款人的平均违约风险上升,银行的预期收益反而下降。
信贷市场的道德风险,是指信贷发生之后的信息不对称,由于借款人拥有资金的控制权和使用权,而贷款人只拥有资金的部分收益权,客观上存在着借款人损害贷款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即借款人借款之后改变可能投资方向,从事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如果其高风险项目成功,则其收益在给定的银行贷款利率水平下相对于不改变其投资项目大大提高,甚至可以是无限的,而如果高风险项目失败,在有限责任制下,借款人的成本是有限的。以上两种现象都会促使银行宁愿实行信贷配给,也不愿意提高利率满足所有的贷款请求。
综上,在利率市场化的情况下,信贷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必然导致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现象,银行的贷款供给不一定是贷款利率的单调增函数的原因就在于:当利率较低时,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效应较小,利率提高带来的收益高于这两种效应带来的负收益,从而银行总收益水平提高;当利率水平提高到某一临界点,提高利率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效应所产生的负收益会超过利率提高带来的收益,从而银行的总收益反而降低。由此可见,银行存在一个最优的利率水平,超过这个利率水平的贷款,银行宁愿实施信贷配给也不愿提高利率水平。
银行往往将“二八法则”视为准则,他们将客户分为“关键的少数”和“无用的大多数”。穆罕默德•尤努斯及其格莱珉银行瞄准的却是这个“无用的大多数”的市场。1976年尤努斯在一个村对42名最穷的农户进行每人贷款27美元的小额信贷实验,随后逐步建立起孟加拉国乡村银行——“格莱珉银行”。23年里,尤努斯的格莱珉银行曾贷款给639万人,当中96%是女性,从而使得58%借款人及其家庭成功脱离了贫穷线。
格莱珉银行完全是市场商业化运作模式,瞄准最贫困的农户,并以贫困家庭中的妇女作为主要目标客户;提供小额短期贷款,按周期还款,整贷零还,这是模式的关键;无须抵押和担保人,以五人小组联保代替担保,相互监督,形成内部约束机制;按照一定比例的贷款额收取小组基金和强制储蓄作为风险基金;执行小组会议和中心会议制度,检查项目落实和资金使用情况,办理放、还、存款手续,同时还交流致富信息,传播科技知识,提高贷款人的经营和发展能能力。 银行中小企业信贷策略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http://www.youerw.com/wenxian/lunwen_3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