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献综述 >

手机电磁辐射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2)

时间:2020-02-09 10:03来源:毕业论文
[5] ] 章志青. 手机辐射与健康[ J]. 中国辐射卫生, 2004, 13( 2): 147- 149. 本论文指出本文对33名微波作业人员进行了职业危害调查。结果表明:微波组神经衰弱综

 [5] ] 章志青. 手机辐射与健康[ J]. 中国辐射卫生, 2004, 13( 2): 147- 149.

本论文指出本文对33名微波作业人员进行了职业危害调查。结果表明:微波组神经衰弱综合征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有极显著差异(P0.01);血压偏低、心动过缓、晶状体混浊和尿香草扁桃酸(VMA)排出增高的检出率,微波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作者认为尿VMA可能是微波辐射早期影响的客观指标之一。

[6] 李忻, 李方伟. 手机电磁辐射问题研究[ J]. 移动通信,2001, 6: 21- 24.

阐述电磁波对人体的影响可测试参数比吸收率的定义、测试方法和测试系统,分析影响移动电话比吸收率的主要因素,重点研究移动电话附件充电器对移动电话比吸收率的影响,提出充电器对移动电话的等效天线影响模型,并通过实际的测试数据来验证模型。基于模型提出降低充电器对移动电话比吸率影响的改进措施,为移动电话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7] 周玲玲. 移动电话的健康危害研究现状[ J] . 劳动医学信息, 2001, 18( 4): 238- 239.

无线电技术的迅速发展 ,带来了人类通讯技术的革新 ,移动电话的使用者日益增多。我国迄今为止MT用户已超过 60 0 0万。MT发射的电磁波对人类是否有害是近年来国际上有争论的热点问题。本文主要讨论MT的微波辐射情况及其对人体危害,以及如何预防电磁辐射的危害。

 [8] 阎金瑶, 等. 无线网络的电磁辐射强度研究与防护[J].科技创新导报,2010,7: 17.    

无线网络,既包括允许用户建立远距离无线连接的全球语音和数据网络,也包括为近距离无线连接进行优化的红外线技术及射频技术,与有线网络的用途十分类似,最大的不同在于传输媒介的不同,利用无线电技术取代网线,可以和有线网络互为备份。当人们使用手机时,手机会向发射基站传送无线电波,而任何一种无线电波都会或多或少被人体吸收,从而改变人体组织,还可能对人体的健康带来危害。

[9] ]金秋生. 电磁污染及其防护 [ J]. 大众用电, 2002( 2): 32-33.

在当前的信息社会中,各种电气和通信设备急剧增加,无线电技术应用越来越普遍,微波通信、卫星通信、电台、电视台、移动电话等各种频段的电磁波充斥整个生活空间。急剧增加的电磁能量在给人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使电磁环境日趋恶化,高强度的电磁辐射甚至有可能直接危害人的健康。

三、参考文献

[1] 陈 旸, 陈成章, 年 冀, 等. 广州市 GSM 移动电话基站发射电磁波对环境污染影响分析 [ J]. 中国环境监测, 2002,18( 2): 55-58.

[2] 徐 鹏, 张建春. 电磁辐射对人的危害与防护 [ J]. 中国个体防护装备, 2001( 5): 17.

[3] 金秋生. 电磁污染及其防护 [ J]. 大众用电, 2002( 2): 32-33.

[4]  李艳强, 吴超. 手机电磁辐射安全评价 [ J]. 工业安全与环保, 2007, 04: 50- 52.

[5]  王洪博, 王南, 齐殿元. 手机电磁辐射评估 [ J]. 安全与电磁兼容, 2004, 1: 55- 59.

[6] 章志青. 手机辐射与健康[ J]. 中国辐射卫生, 2004, 13( 2): 147- 149.

[7] 李忻, 李方伟. 手机电磁辐射问题研究[ J]. 移动通信,2001, 6: 21- 24.

[8] 周玲玲. 移动电话的健康危害研究现状[ J] . 劳动医学信息, 2001, 18( 4): 238- 239.

[9] 阎金瑶, 等. 无线网络的电磁辐射强度研究与防护[J].科技创新导报,2010,7: 17. 

手机电磁辐射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2):http://www.youerw.com/wenxian/lunwen_45784.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