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献综述 >

《聊斋志异》中女性形象文献综述

时间:2020-02-15 10:59来源:毕业论文
关于《聊斋志异》中女性形象分析这篇论文,我经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前人的研究成果作出总结。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参考的文献资料,有一部分为我的论文提供了很多有用的

关于“《聊斋志异》中女性形象分析”这篇论文,我经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前人的研究成果作出总结。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参考的文献资料,有一部分为我的论文提供了很多有用的论据,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具体如下:44853
   《聊斋志异资料汇编》,作者朱一玄,本书所收资料,依其内容的不同,分为四编:(一)本事编,辑录作者写作《聊斋志异》,可能依据的资料。我们把这些资料,和有关各篇分别加以比较,就可以更好地了解作者的创作过程。但由于《志异》中所记,有些是取材于当时的事实或传闻的,也常和他人的记载相同,因之,把蒲氏同时人的记述及后人的引证资料,也辑录在内,以供参考。(二)作者编,辑录有关作者生平、思想和著述的资料。(三)版本编,辑录小说版本方面的资料。(四)评论编,辑录小说问世以后各家的评论。(五)影响编,辑录《聊斋志异》对小说和戏曲的影响方面的资料。
《接受美学导论》,作者朱立元,接受美学酝酿、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鼎盛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前半期,此后就渐趋衰落,但并没有消失,而是逐渐融人了近20年各种哲学、美学新思潮中。比如,70年代以后影响极大的解构主义思潮,在思路上就是从读者(接受者)角度切入的论文网,体现了接受美学的启示;又如女权主义批评,也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接受美学的成果,它从接受和效果的角度,发掘了女性文学长期被湮没的许多成果,重建了女性文学史;新近的文化理论和文化批评基本上是在后现代语境中展开的,其中有不少论及大众文化问题,仍渗透了接受美学的影响;如此等等。由此可见,接受美学作为一种思潮、一个学派,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它的巨大、深远的影响,却至今仍然存在,它所开创的文学、美学研究新思路、新方法,还远未过时。
《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作者姚斯,“接受美学”(Receptional Aesthetic)这一概念是由德国康茨坦斯大学文艺学教授尧斯(Hans Robert Jauss)在1967年提出的。接受美学的核心是从受众出发,从接受出发。尧斯认为,一个作品,即使印成书,读者没有阅读之前,也只是半完成品。姚斯指出,美学实践应包括文学的生产、文学的流通、文学的接受三个方面。接受是读者的审美经验创造作品的过程,它发掘出作品中的种种意蕴。艺术品不具有永恒性,只具有被不同社会、不同历史时期的读者不断接受的历史性。经典作品也只有当其被接受时才存在。读者的接受活动受自身历史条件的限制,也受作品范围规定,因而不能随心所欲。作者通过作品与读者建立起对话关系。当一部作品出现时,就产生了期待水平,即期待从作品中读到什么。读者的期待建立起一个参照条,读者的经验依此与作者的经验相交往。
期待水平既受文学体裁决定,又受读者以前读过的这一类作品的经验决定。作品的价值在于它与读者的期待水平不一致,产生审美距离。分析期待水平和实际的审美感受经验,还可以了解过去的艺术标准。接受者有3种类型:一般读者、批评家、作家。此外,文学史家也是读者,文学史的过程就是接受的过程,任何作品都在解决以前作品遗留下来的道德、社会、形式方面的问题,同时又提出新的问题,成为后面作品的起点。文学的社会功能是通过阅读和流通培养读者对世界的认识,改变读者的社会态度。
艺术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消费,而是显示赞同与拒绝的审美活动。审美经验在这一活动中产生和发挥功用,是美学实践的中介。
《马瑞芳揭秘<聊斋志异>》,作者马瑞芳,2005年初,山东大学的马瑞芳教授在CCTV-10《百家讲坛》开讲《说聊斋》,她以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活泼的叙事方式迅速赢得社会各界观众的广泛欢迎。 《聊斋志异》中女性形象文献综述:http://www.youerw.com/wenxian/lunwen_46102.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