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后,陶渊明的研究一直是古典文学的热门研究课题。一些著名学者都对他很有兴趣。如梁启超、王国维、鲁迅、朱自清、游国恩、朱光潜都对陶氏有所研究和论述。他们对某些问题有所争论,但都承认陶氏具有杰出的文学成就和高尚的品格。自宋以后,关于陶渊明研究的不同观点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关于陶氏生卒年:据《宋书•陶渊明传》,渊明卒于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六十三岁。自刘宋时期一直到唐代,对此均无异词。首先对此说持怀疑态度的是宋人张縯,他在《吴谱辨证》一文中考证,陶氏得年七十六。清人蔡显同意张縯之说,今人袁行霈先生亦持此说。对于陶氏生年有异词的尚有梁启超先生,他在《陶渊明年谱》中考证,陶氏年五十六去世,此说一出,颇有赞同者,如陆侃如即主此说。在他之后,古直又作《年谱》,他考证陶氏年五十二去世。不过,学术界仍普遍以《宋书》本传为准。如游国恩先生作《陶潜年纪辨疑》,不同意梁先生之说,坚持六十三岁之说。二是关于陶诗风格,一般认为陶诗风格个性鲜明,语言平淡而诗隽永,注重陶诗静穆的一面。有些研究者更注重全面考察陶诗风格特征,认为应该全面论及陶诗风格。如三十年代,鲁迅曾作文不同意朱光潜先生所说陶渊明的伟大是因为他浑身静穆,说:历来伟大的作者,是没有一个“浑身是‘静穆’的”。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现在之所以往往被尊为静穆,是因为他选文家和摘句家所缩小,所凌迟了。(《题未定草•七》)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全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未定草•六》)鲁迅先生认为对诗人的评价应顾及全面,不能以偏概全。既要看到陶诗确有静穆的一面,又有金刚怒目式的一面。 陶渊明诗歌研究文献综述(3):http://www.youerw.com/wenxian/lunwen_461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