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及报刊上搜集了一部分前人的文章,综合起来主要由以下几种观点:因为个人投资者本身在进行投资选择是会具有倾向性,会下意识地选择他们认为可靠的信息来源,例如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企图模仿并进行交易,这种羊群行为非常容易造成“追涨”和“杀跌”现象,行情大起大落(李志文,2010)。其次,在进行投资选择是,无论是机构投资者还是个人投资者在不同市场状态下都存在交易过多的过度自信认知偏差(陈日清,2011)。近年来随着性格色彩理论的发展,这一理论也被运用到股票市场中,可以发现股民面对剧烈波动,心态与表现各不相同。性格色彩理论将中国股民进行“红黄蓝绿”的区别,认为不同色彩的股民的证券投资行为各不相同(黄辉,2015)。再者个人投资者的情绪变化对于其投资行为也有很大的影响,其情绪不具有预测性,对于关注度越高的股票,其收益对投资者情绪变化的敏感度也就越高,并且这种现象无论是在对个人投资者还是对机构投资者的情绪变化敏感度上都表现出一致性(刘维奇,刘新新,2014)。针对投资者情绪这一影响因素,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构造投资者情绪综合指数,发现投资者情绪综合指数对不同风格指数、不同市值指数、不同行业指数有很大影响(王博,2014)。 50473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心理活动是诱导人们任何行为发生的依据之一,股票市场投资者的理性和非理性行为的产生也受这一因素的影响。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除了会受到自身的心理活动影响外,外界的因素也会对其产生不可忽视的作用,这时,如果做出非理性的判断就会对股市发展生成诸多的不利后果。
在上世纪的八十年代,行为金融学开始迅猛发展,它的研究领域集中在两方面论文网:一是研究投资者在非理性假设下的投资决策行为,二是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对资产定价所带来的影响。通常来讲,相较个体投资者而言,机构投资者更具备知识、技术、信息和管理上的优势,这也是本文主要研究个体投资者的决策行为的主要方法。但由于我国证券市场相较其他国家的证券市场来讲发展的仍不成熟、不规范,尤其是个体投资者的投资行为的不理智性更突出,对于国外的行为金融学成果我们要学习,但同时也要结合中国证券市场特色进行研究、辨析,提出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向锐.中国证券市场投资者行为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6,4.
[2]诸文娟,陈瑛.基于行为金融学框架下的认知偏差综述[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1).
[3]熊昊平,贺实华.从经济心理学到行为金融学的百年回顾[J].经济研究导刊,2007(4).
[4]熊昊平,贺实华.从经济心理学到行为金融学的百年回顾[J].经济研究导刊,2007(4).
[5]陈日清.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过度自信行为比较研究[J].投资研究,2011(12).
[6]韦婷婷.行为经济学理论综述[J].中国集体经济,2011(36).
[7]朱梦圆,郭芳,黄孝松.简述我国股票市场中个人投资者的羊群效应[J].金融天地,2014(5).
[8]刘维奇,刘新新.个人和机构投资者情绪与股票收益——基于上证A 股市场的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14(17).
[9]田存志.股票市场的投资行为:一种基于行为金融学的分析[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22).
[10]胡海青,宋林,刘力昌.基于行为金融的投资者行为分析[J].特区经济,2015(10). 股票市场投资行为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http://www.youerw.com/wenxian/lunwen_53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