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虚拟企业的研究现状虚拟企业的出现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直到今日虚拟企业已经成为管理科学中的一个热点研究。虚拟企业(virtual enterprise ,VE)一词来源于美国机械工程学会名誉理事普瑞斯、戈德曼和内格尔提交的一份名为《21st Century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 Strategy》的报告。在这份报告中,他们提出了一种名为“虚拟组织”(virtual organization)的新型企业。直到今日,虚拟企业都一直是国内外众多学者的热门研究对象。64537
John A. Byrne(1993)在美国《Business Week》上发表了一篇题为《Virtual Enterprise》的文章,而“虚拟企业是为了追求最大的环境适应性”的观点就是在这篇文章中被首次提出来的[1]。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概括了虚拟企业的5大特点,这也为虚拟企业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Preiss 、Goldman和Nagel(1994)发表的《Agile competitors and virtual organizations》专著中曾指出: 企业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和远程通信技术的结合,使地理位置分散的,许多不同的独立企业结合成一个虚拟企业,并从中获取强有力的竞争优势[2]。这使得理论界对虚拟企业的界定更加深入化了,这也标志着虚拟企业理论的初步形成。
Hodge,Anthony和Gales(1996)等学者将研究虚拟企业的重心转移到组织核心能力上,并提出了虚拟企业是因为在某种机遇中要获取一定的利益而搭建的临时性的项目小组,项目小组的成员可以来自不同的企业,他们由一核心组织为中心并由核心组织执行关键的功能,而随着这种机遇的消失,项目小组也会随之消失[3]。
Kanet et al(1999年)以及Sherer和 Adams (2001)概述了虚拟企业的生命周期。它由五个阶段组成,如图2-1所示。假设一个中介会导致形成一个虚拟的企业,那么首先中介它已必须具备CBN信息的核心竞争力,并试图找到一个有利可图的市场机会,CBN的竞争力的市场机会中应该是可行的。一旦发现市场机会,中介就会计划生产过程、估计成本和市场机会获得收入的多少。
虚拟企业的生命周期论文网
通过大量的文献观察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90年代中后期国外学者更多的倾向于侧重在管理科学领域内对虚拟企业进行研究。例如,Mezgar针对中小规模企业组建虚拟企业给出了网络化协调运作框架[4]。虚拟企业的概念模型的组建是由Katzy提出并参与设计的,同时一家瑞士中型制造业为其研究进行了相关的实证验证[5]。除此之外,一些有关于虚拟企业的大型项目研究还包括:美国的NIIIP(该项目耗资多达6000$、涉及到了18个组织),这是一项为拓展、演示和传送一些工业虚拟企业的关键支撑技术;另一项有关虚拟企业的大型研究——欧盟出资的ESPRIT工程开发新一代自增强复合材料,这项工程主要是面向虚拟企业的基础结构进行了一些研究。与此同时,国外的许多知名企业都纷纷地在组织、生产、管理模式上进行着虚拟企业的相关实践并取得了现实的经济效益和丰硕的理论成果。
我国对虚拟企业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而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研究机构——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成立于1993年8月,它不仅率先拓展了我国在专业战略和管理综合性咨询机构上的服务,也是国内从业历史最长的民营咨询机构之一。此外,国家863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研究项目也对虚拟企业生产模式进行过相应的研究。如我国学者战德臣和徐晓飞等人对虚拟企业的建立及其集成环境等进行了相应的探讨,并得出虚拟企业已变成现代企业管理与发展的新潮流。总而言之,我国对虚拟企业的研究,更多的是在技术层面上获得的成就。随着人们对虚拟企业的不断探索,虚拟企业在优势和发展前景已逐渐浮出水面。在大环境的促进下,我国对虚拟企业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探索中前进。 虚拟企业价值评估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http://www.youerw.com/wenxian/lunwen_71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