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全部资本的构成中权益资本与负债资本两者各占的比重及比例关系。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的资本结构是指所有资本的构成,包含长期资本和短期资本;狭义的资本结构是指长期资本结构。75598
(一)早期资本结构理论
早期资本结构理论是在1952年David·Durant发表的《企业负债及权益资本的成本:趋势和计量问题》一文中提出的,它包含净收益理论、净经营收益理论与传统折中理论。
净收益理论,这一观点显示:公司的债权资本的比例越大,公司的净收益就越多,从而提高公司的价值。根据这种看法,公司融资的方式与大小不受限制且债权和股权资本成本率不变,不被财务杠杆所影响。
净经营收益理论,这种观点认为:债权资本的多寡,比例的高低,与公司的价值没有关系。根据这种观点,会形成固定的债权资本成本率与变动的股权资本成本率。而随着企业债权资本的增加,企业所存在的财务风险也随之变大,股权资本成本率也就相应的变高;反之亦然,但是最终综合的资本率是不变的。因此,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无关。从而说明净经营收益是企业价值大小的决定性因素。
而传统观点则是一种折中的看法。它介于以上两种极端观点之间,他认为适度的增加债权资本规模可以提高公司价值。
(二)MM 资本结构理论与权衡理论
MM 资本结构理论是由莫迪格利安尼和米勒创立的,MM简要的综合理论为:当假设被满足时,公司价值由公司实际资产决定,而与其资本结构是无关的。[1]
权衡理论是由米勒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企业不可能无节度的追求减税收益,因为它们需要顾及到为了提高负债率而增加的财务风险与相关费用,而且企业价值更会由于破产成本或者财务困境成本等的增加而降低,最终甚至导致企业无法偿还高额负债而面临破产。论文网
(三)新资本结构理论
约翰逊和麦克林(1976)认为,由于股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经营者与所有者会产生利益冲突。在股东希望企业目标为股东权益最大化的时候,往往因为经营者的持股比例较低,一方面使他们没有努力工作的动力,另一方面他们会从个人利益出发进行企业的日常管理,他们希望通过较低的企业负债比例来减少企业破产的可能,这都将增加股权的代理成本,从而损害股东的利益并降低企业的价值。[2]
(四)国内的相关研究
随着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与市场的逐步完善,我国学者越来越重视关于企业资本结构的实证研究,近十年来他们对企业资本结构做了很多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有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确立企业资本结构最优的方法,另一个方向是探析哪些因素对于企业资本结构存在着影响。
2010年2月,金小青与王芳一同发表的《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优化问题研究》有以下几个结论:1。相对于筹资总额,通过内部筹资方式获得的资本较少。2。当企业需要融资时,企业大多数选择通过股权融资获得资金来源,而通过外部筹资渠道所占的比重较小。3。负债结构不合理。[3]
马芊芊2013年在《财会通讯》第11期发表的《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实证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不同行业的中小板上市公司有不同的资本结构。2。对于企业资本结构来说,企业所有权的集中度大小对其基本没有影响。3。在企业资本结构中,与总负债率有正相关的影响因素有:公司规模、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等,而盈利能力、非负债税盾与其存在着负相关关系。[4]
参考文献 资本结构理论权衡理论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http://www.youerw.com/wenxian/lunwen_86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