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我国学者们开始研究上市公司融资偏好问题。国内学者们对上市公司融资偏好行为的研究侧重于探讨上市公司的融资顺序和融资偏好的影响因素。
陆正飞、高强(2003)通过问卷调查上市公司使用过的融资方式,从而发现按累计融资额排序依次是:短期借款——利润留存——配股——长期借款——增发新股——发行普通公司债券——发行可转换债券。另外,约四分之三的样本企业偏好股权融资,具体表现为首选配股和增发,不得已才选择债券融资。79490
葛永波、姜旭朝(2008)通过对1998—2005年所有国内上市的农业企业融资偏好的实证研究,证明企业融资偏好基本吻合优序融资理论的的“内源融资——债务融资——股权融资”顺序;但也发现部分结果支持权衡理论。
李小军(2009)认为国内学者广泛认同的中国上市公司存在股权融资偏好的看法未得到严谨论证,因此选择1992—2006年中国非金融类上市公司并剔除当年新上市公司以避免首次公开募股的影响,对其融资特征进行了再检验,发现在考虑短期债务的前提下,中国上市公司不存在偏好股权融资。
李昊(2010)选取了539家A股上市的非金融类企业在1998—2006年间的报表数据,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无论杠杆高低还是规模大小都不存在债务融资偏好,其融资顺序与优序融资理论相反,遵循股权融资——债务融资——内部融资的顺序。论文网
江伟(2010)选取2003—2006年深沪两市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从总经理的个人特征出发,基于公司投资与现金流之间的敏感度,研究管理者的过度自信行为对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或者外部融资偏好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总经理年龄的增长,任职时间的增加,学历的提高,他们过度自信的程度会降低,选择外部融资的可能性会提高,从而公司投资与现金流之间的敏感度会有所减弱;而拥有经管类教育背景的总经理的过度自信程度要比拥有理工科教育背景的总经理高,因此前者更多地利用内部融资而不是外部融资。
白建军、李秉祥(2012)通过理论分析和数理模型,分析了经理管理防御对企业融资决策的影响以及股东的监督效应,发现管理防御使经理在面对企业破产风险时选择负债融资的可能性降低,从而导致企业融资决策与股东期望的最优融资策略相偏离。
参 考 文 献
[1] Kraus。A State-preference model of optimal financial leverage [J]。The Journal of Finance,1973(28):911-922。
[2] Modigliani F。, Miller M。 H。 The Cost of Capital,Corporate Finance and the Theory of Investment[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58(4):261-297。
[3] Modigliani F。, Miller M。 H。 Corporate Income Taxes and the Cost of Capital:A Correct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63(7):433-443。
[4] M。Jensen, W。 Meckling。 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s and Capital Structure[J]。Journal of Financing Economics,1976(3):35-44
[5] Myers S。 C, Majluf N。S。。。Corporate Financing and Investment Decisions When Firms Have Information That Investors Do Not Have [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84(13):187-221。 上市公司融资偏好行为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http://www.youerw.com/wenxian/lunwen_91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