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信息披露对融资约束的影响
现代信息经济学产生于二十世纪70年代,Akerlof是理论基础的奠基人。在文献中,Akerlof提出“柠檬市场”的概念,来说明买卖双方如何因为信息不对称而产生市场失灵的现象。Greenwald认为,风险溢价的产生的原因是信息不对称,如果一个项目的收益水平较低,远远不不能满足投资者的期望收益率,那么这个项目很难得到投资者的欣赏,企业便会受到比较严重的融资约束的挑战。较高的外界融资成本往往使企业放弃可能带来收益的项目,之后更倾向于内部资金。
外国文献综述
由于市场中普遍存在信息不对称,市场秩序受到了威胁,出现市场失灵的情况,人们就开始努力地消除这种不对称,有效的方法就是把厂商的行为利用博弈论解释和信息经济学来研究。“理性经济人”假设指出,追求自身利益往往都是企业行为的初始动机,因此每个行为背后都可以看到企业的经营状况。Myers和Majluf[7]打开了研究信息披露和资本成本关系的局面,他们通过均衡模型证明出,信息不对称是可以通过信息披露的水平来改变的,这样还可以较少外部融资成本。Botosan[8]选取122家制造业公司的数据发现,自愿进行信息披露的企业资本成本高。随后,他和Plumlee发现权益资本成本与年度信息披露水平存在正相关的关系,而与季度信息披露水平和其他公告的数量存在负相关的关系。Francis[9]等选取了盈余质量作为信息披露质量的代理变量之一,在控制公司规模、β系数和账面市值比的条件下,研究1975-2004年的上市公司,发现信息披露质量越高,公司的股权融资成本就越低,并且盈余质量比市场属性更能解释资本成本的变动。
2国内文献综述
在我国,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受到特殊的限制,制度特征非常明显,肖泽忠[10]指出,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股权融资偏好。即使债权融资成本小于股权融资的名义成本,但是普遍要高于它的实际成本,这与“信号理论”的说法存在差异性。是以,信息不对称不是我国资本市场的唯一影响因素,行政干预也成为重要因素,并且它会将信息不对称程度加深。由于目前国家市场化程度加深,速度加快,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始终起到主导作用,就呼吁公司发展环境透明化,呼吁信息披露要更加规范,数量要增多,质量要提高。
汪讳和蒋高峰[11]采用最小二乘法法,相关分析数据来自2002年沪市516家上市企业,他们发现一个公司的信息披露层次越高,其相应的权益资本成本会相对低。曾颖和陆正飞[12]选取深交所上市公司的数据,把β系数、杠杆率、公司规模等因素作为控制变量,利用剩余收益模型,研究发现盈余平滑度对股权融资成本造成的影响最大,排在其次的影响就是披露总体的水平。吴文锋[13]等发现信息披露质最的提高对企业的风险和资金流动性没有明显影响,信息披露质量的变化与资本成本的变化之间也没有明显相关性,运用回归模型分析资产收益率和信息披露评级,结果发现投资并没有对信息披露水平做出反应,得出信息披露质量与降低资本成本无关的结论。高雷[14]比较企业信息披露质量的方法,是将样本企业的情况进行汇总比较,检验企业信息披露和治理机制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的规模越大,董事会规模越大,企业所在区域经济发展程度越高,都会提高企业的信息披露质量。
2。3文献述评
关于环境信息披露研究与融资研究的约束的相关研究已经有很多经验可以借鉴,通过不同的研究方法,对众多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原因,如政策要求、公司规模、领导层决策、财务绩效等方面进行分析。同时也对企业进行信息披露的方法以及带来的影响做了阐述。 环境信息披露融资约束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2):http://www.youerw.com/wenxian/lunwen_93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