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一带一路”建设战略方面的研究,在2015年《经济论坛》的第6期,陈俊杰发表《‘一带一路’战略刍议》,2014年《理论月刊》的第11期中袁新涛发表《‘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战略分析》,张蕴岭在2015年《世界知识》上发表了《如何认识‘一带一路’的大战略设计》,张莉在2014年《中国经贸导刊》第27期发表的《‘一带一路’战略应关注的问题及实施路径》以及孙志远在《中国经济时报》上发表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三重内涵》,分析了“一带一路”战略的背景,内涵,意义以及对策,为更好的了解与把握“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条件。81385
关于“一带一路”建设在区域合作方面的研究,彭娅在2015年发表硕士论文《‘一带一路’战略下西双版纳州优势产业发展研究》,刘国斌在《东北亚论坛》2015年第2期上发表《‘一带一路’基点之东北亚桥头堡群构建的战略研究》,张建民在《淮海文汇》2014年第6期上发表《‘一带一路’战略与苏北发展》,分析不同的地区在“一带一路”战略下如何抓住自己区域的优势以推进产业发展;2014年,在《宏观经济研究》中申现杰、肖金成发表了《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形势与我国‘一带一路’合作战略》,杨晨曦在2014年《新视野》第4期中刊登《‘一带一路’区域能源合作中的大国因素及应对策略》,《国际经济合作》2014年第9期宋双双发表了《在‘一带一路’战略下扩大对外农业合作》,都强调了在“一带一路”建设下各个领域的合作发展,特别是在经济方面的发展。论文网
关于“一带一路”建设与文化体制传播形象方面的研究,侯光明在2015年5月19日光明日报的第013版上刊登《中国电影教育 如何融入‘一带一路’》与郭晓、张斐然在《艺术教育》上发表的《‘影’花‘路’放——‘一带一路’背景下的电影艺术教育》,都提到“一带一路”是推动中国电影发展的机遇,并提出构建以电影教育为支点的文化交流体制。2015年7月8日侯光明发表了《‘一带一路’下的中国电影国际化策略思考》,分析“一带一路”给电影带来的影响以及实现电影国际化的措施。施福平与唐丹妮发表的《发挥上海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文化先发效应》,就上海独特的区位和环境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分析文化发展优势。本文就立足文化方面,从传播的角度,分析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中国电影对国家形象传播的研究。中国电影近几年不断的发展,在国内取得了相当不错的反响,但真正能走向国际的却不多,现在“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行实施中,在丝绸之路的带领下,中国的经济进一步的发展,中国的电影更好的走向国际,影响力也得到进一步提升。
关于国家形象传播的研究,总的来说,国外学者对国家形象研究多是操作层面上的应用研究,纯粹的理论研究并不多。主要有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肯尼思。艾瓦特。博尔丁的论文《国家形象和国际体系》,强调国家形象关涉的是国家好坏,而不是强弱。美国学者乔舒亚。库珀。雷默在《淡色中国》中论述中国形象面临的问题、战略意义以及建议。在我国,理论上提出国家形象概念的是在20世纪90年代。管文虎的《国家形象论》将国家形象分为国内形象和国际形象,认为两者存在很大的差异。刘继南与何辉等人合著的《中国形象——中国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与对策》中认为国家形象的构成要素有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自然环境、社会、教育、科技、体育、国民等方面。[2]北京大学教授程曼丽的论文《大众传播与国家形象塑造》,论述了国家形象塑造主体和国家形象传播受体,进一步提出国家形象塑造中的媒体策略。李寿源认为,国家形象是“一个主权国家和民族在世界舞台上所展示的形状相貌及国际环境中的舆论反映”。[3]杨冬云认为,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它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国家实力或权力,从而构成国家软实力的核心组成部分。[4]博弈论认为国家形象具有工具作用。[5]张昆的《国家形象传播》研究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形象构建和宣传的规律。 一带一路传播国家形象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http://www.youerw.com/wenxian/lunwen_95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