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交通大学的李得伟[16]运用计算机仿真模拟,研究发现设施内行人密度与设施的服务水平成反比关系,即行人密度越大,服务水平越低。
2007年张琦[17]提出了基于行人流交通特性的评价指标,提出了车站集散能力的评估指标。2008年,张建勋[18]利用仿真技术研究车站的不同类型和规模对行人流的影响,经分析得出合理布置站内设施能减少客流对冲的情况,为站内设施优化提供了理论基础。2009年李三兵[19]对北京地铁1号线的客流实地调研,计算出车站各设施的最大通过能力,对车站的整体规模设计、设施设置及车站服务水平这三个方面做出评价。张一梅[20]于同年,通过对木桶原理理解研究和运用,对轨道交通车站的服务水平研究中的最终通行能力作出研究,这一研究成果拓宽了车站服务设施服务水平的研究范围。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行人交通流理论被国内外学者广泛运用于行人交通行为,以及行人交通微观仿真等方面。外国学者对行人流理论的研究成果为通行设施交通特性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国内学者对设施处行人运动特性的研究,为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车站设施与乘客的关系的研究提供了参考理论。不论是行人交通特性还是乘客和车站设施的匹配,国内外学者都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为车站的整体设计和设备布设提供参考。参考文献
[1] 美国交通研究委员会。美国道路通行能力手册[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2]V。M。Predtechenskii and A。I。Milinskii,Planning for Foot traffic flow in Buildings[M]。Moscow:Stroilzdat Publishers,1969。
[3]Older SJ。Movement of Pedestrians on Footways in Shopping Streets[J]。Traffic Engineering and Control。1968,10(4):160-163。
[4]Virkler,M。R。,S。Elayadath。PedestrianSpeed-Flow-Density Relationships [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1994。1438:51-58。
[5]Weidmann U。Transport technik Der Fussgaenger ETH,Schriftenreihe Ivt-Berichte 90,Zuerich,1993。
[6]HelbingD。L,uzna,A,Johansson。Serf-Organized Pedestrian Crowd Dynamics:Experiments,Simulations,and Design Solutions[J]。Transportation Science,2005,39(1):1-24。
[7]Harris N。Modelling Walk Link Congertion and Prioritisation of Congestion Relief。Traffic Engineering and Control[J],1991,32(1):78-80。
[8]William H。K。Lam,Chung-yu Cheung。Pedestrian Speed/Flow Relationships for Walking Facilities in HongKong[J]。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2000,8:343-349。
[9]Jodie Y。S。Lee。Pedestrian Simulation Model for HongKong Underground Stations[J]。2001 IEEE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Conference Proceedings-Oakland(CA),USA,2001:25-29。
[10] 徐吉谢。信号交叉口行人过街时间模型[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3,5(1):11l一116。
[11] 刘小明, 陈艳艳。 北京奥运行人交通组织初探[J]。 国外城市规划, 2004, 19(1): 46-48。
[12] 陈然, 董力耘。 中国大都市行人交通特征的实测和初步分析[J]。 上海交通大学报, 2005, 1(11): 93-97。
[13] 王飞。 城市轨道交通枢纽站点间换成设施设计研究[D]。 中国:长安大学, 2008。 1-20。
[14] 王磊, 杨晓光。 地铁站乘客步行通道的优化设计[J]。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03, 2(2): 41-45。
[15] 林思能。 行人过街的交通模型[N]。 广东工学院学报, 1996(13)。
[16]李得伟,韩宝明,鲁放。基于多智能体的交通枢纽微观仿真研究[J]。都市快轨交通,2006,19(5):48-51。
[17] 张琦。 城市轨道交通枢纽的动态评价方法研究[J]。 都市快轨交通, 2007, 6(20): 41-71。
[18] 张建勋, 韩宝明。 动态仿真技术在城轨交通车站设计中的应用[J]。 都市快轨交通, 2006, 5(19): 48-51
[19]李三兵。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客流特征与服务设施的关系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9。
[20]张一梅。基于路网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输能力研究[D]。2009。
[21]DL/T 575。3-1999。控制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工业部,2000:1245-1250。
行人流与行人设施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2):http://www.youerw.com/wenxian/lunwen_95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