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争及自然灾害
封建时期,统治者为了增加边远地区的人口数量,或是解决因战乱、饥荒而人口骤减的问题,经常会采取这样一种措施,就是从人口密集的省份中迁移出一定数量的人口到其他地区。这些人在迁移的过程中也将自己使用的语言向外传播出去。
明朝初年,由于元末战争和连年的自然灾害,河南、山东及江淮间人口大减,而山西却十分安定,因此明朝政府便于洪武年间采取了强制性的移民措施。这个时期的移民规模巨大,数量很多,分布也比较广泛。从山西的发展历程来看,它由古至今都处于农耕和游牧民族的交互地带,人口流动也比较复杂,秦代的时候,山西还是胡汉杂居的情况,等到了晋和五代十国时期,山西仍旧是由胡人掌权。总之,他的人口来源是比较混乱的,因此,我们今天才看到了山西地区多种方言并存的现象。同样是山西某个市的两个学生,交流起来居然也要用普通话,山西方言的复杂性由此可见一斑。这次移民所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河南北部,诸如焦作、安阳、新乡、鹤壁等的很多地方都属于“晋语”。 河南辉县和山西陵川在地理位置上是紧挨着的,就辉县本地来说,语言就很不一样,辉县周边和其南部的语言都是自成系统,然后与陵川接壤的地方语言又不一样,究其原因,是因为从山西迁至辉县的人本身就来自不同的地区。
(二)扩大疆域
古代的帝王为了扩大自己的领土,常常派遣大批士兵去讨伐实力薄弱的国家,然后使那里的人民臣服于自己,继而来宣扬本国的语言和文化。
秦国将东方六国纳入麾下后,又把魔爪伸向了南部的百越之地,对其发动战争。百越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岭南,具体指广东和广西。那个时候秦朝的疆土主要在中原地区,北边有匈奴虎视眈眈,在南边,岭南的少数民族越族也是个不可小觑的劲敌,两边的实力都不容小视,真可谓是处于前后夹击的境地啊。所以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相比较来说,岭南比匈奴实力稍逊一点,因此在战略部署上就把攻打岭南放在首位,毕竟征服匈奴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搞定的,而打岭南相对容易些。诚然,“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秦始皇又怎会容忍这样一个拥有与自己势均力敌的竞争对手存在并不断壮大呢?只要南越争取到了足够的发展空间,他就会利用自身的有利因素不断发展壮大自己的实力,很有可能成为另外一个“匈奴”,他们的地理位置优越,可攻可守,对敌人来说就是易守难攻,到那个时候,秦始皇就有的头疼了。因此秦始皇就派遣了50万士兵前往岭南,紧随其后又派遣了工人,农民和其他后勤人员前往岭南,他们把北方的汉语带到了岭南,然后和当地语言进行磨合,从而形成了广东粤方言。后来秦末大乱,这些人也就没有再回中原。我们可以看出,粤方言是以秦代汉语为基础而产生的。汉语中习惯将形容词放在中心词名词之前,而粤语则正好相反,他把形容词放在名词之后形成倒装结构。如下表:文献综述
粤语 汉语
相同 鸡公 公鸡
椰青 青椰
相关 千秋 秋千
宵夜 夜宵
挤拥 拥挤
紧要 要紧
(三)民族生存
从民族的整体迁移来看,西北的很多游牧民族靠水而居,哪里有水,他们就往哪里迁移。长此以往,本来很庞大的一个居民地就逐渐分散了,语言差异也就随之变得越来越大,各个区域的居民都在原有语言的基础上得到了新的发展,形成了带有自己特色的新的方言,这些语言很大程度上通行于一个区域,当与另外一个区域的人接触交流时,就又会产生语言不通等问题。 论方言形成的因素(2):http://www.youerw.com/wenxue/lunwen_100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