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陶渊明的个性特征研究(4)

时间:2016-12-29 15:25来源:毕业论文
(二)坚守固穷之节 其实陶渊明回归田园之初的生活还算不错的,但是好景不长,这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没过多久,一场大火无情地烧毁了他的家园,一家


(二)坚守固穷之节
其实陶渊明回归田园之初的生活还算不错的,但是好景不长,这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没过多久,一场大火无情地烧毁了他的家园,一家人无处安身,只能搬到船上靠亲朋好友的接济勉强度日。可是他始终坚守“固穷”之节。他并不是没有改变现状的机会,江州刺史檀道济劝他为朝廷效力,不必过得如此辛苦,可是他委婉地拒绝了。经过时仕时隐的人生阶段,实在是厌倦官场上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他清楚地意识到这样的生活不适合自己,因而无论如何也不愿意再入“樊笼”。袁行霈先生曾说“固穷安贫主题” [6]是陶诗主题独辟蹊径之处,其实这也是陶渊明为人的准则。
陶渊明专门关注古代能“安贫守贱者”。组诗《咏贫士》其四赞颂黔娄:不羡慕高官厚禄,把他们当做身外之物,完全不放在心上。其七讲述黄子廉“一朝辞吏归,清贫略难俦”的故事,并且还说:“谁云固穷难?邈哉此前修。”陶渊明从古贤士身上获得巨大的精神力量,更把他们当成“固穷”的楷模,时时激励自己在艰难困苦的境况下坚守“固穷”之志。此外,陶渊明在《饮酒》、《拟古》等组诗中也有很多表现其安贫之志的作品。《拟古九首》其五中,诗人由“观其人”到“就君住”,以“见贤思齐”的实际行动表现其安贫之志。“东方之士”是诗人虚设的理想人物,其衣食短缺,却从容淡雅。苏轼说:“此东方一士,正渊明也。”[7]
归田之后,即使躬耕生活非常艰辛,生活非常困顿,他也决心不再入仕,以农民为友,诗酒耕读,安贫乐道,以乐其心。他固穷守节的观念,随着年龄的增长也越来越坚定。元嘉四年,诗人写《拟挽歌辞三首》,其中第三首诗中写道:“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诗人不惧怕死亡,否定宗教神学灵魂不灭的谬论,在生死的问题上,主张生死由命,生不喜,死亦不惧,顺其自然,任运自化。“固穷”是铸造陶渊明个性的基础,是其诗文的主题,也是其为人的准则,他为守其真而辞官归田园,又在之后的艰难困苦的境况下坚守“固穷”的节操。朱熹曾经说:“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8]在当时“矫然而祈誉”的社会环境下显得更加珍贵。陶渊明坚守“固穷”的气节,宁愿生活困顿,也不愿违背委屈自己的身心而入朝为官,这也是其不违本心的个性所决定的。
三、性爱丘山,寄心田园
陶渊明的故乡浔阳柴桑,北临长江,南面庐山,这是大自然的眷顾,给诗人带来了无限的自然情趣。秀奇美丽的山水,陶冶了诗人的性情,也是陶渊明“性本爱丘山”的个性形成的自然条件。
    (一)回归田园的隐居方式
晋宋时期社会战乱不断,当时儒家思想的束缚已经松弛,崇尚清谈的玄学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这种改变又直接影响到乱世中士人的处世态度与生存方式,隐逸成了一种风尚弥漫开来,而且隐逸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晋书•隐逸传》记载,两晋之际及东晋之际的隐士有任旭、郭文、孟陋、翟汤、翟庄、翟矫、刘驎之、翟硎先生、谢敷、龚玄之、陶淡,最后一位是陶渊明,这些隐士们或闭门讲习,或久居深山穷谷无人之处,或弋钓独往,或畅游山泽,悠然得就像旅行家。其中只有浔阳翟汤子孙三代采取“耕而后食”的隐居方式,和陶渊明相似。与陶渊明出于同宗的陶淡,凭着陶侃留下的家业,在山中养一头白鹿,天天跟随着自己,像是神仙中人一般。与陶渊明并称“浔阳三隐”的刘遗民,隐居庐山,绝对回避社会,超脱于大自然之外。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选择回归田园,采取“耕而后食”的隐居方式,与农民一起在田地里辛勤地劳作。陶渊明熟读儒家经典,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按理说本不应该这样,因为儒家主张“学而优则仕”,志在培养经世之才,为国效力,是反对饱学之士躬耕的,但是陶渊明却偏偏选择这样的隐居方式,想必是由他寄心田园的个性所决定的。 陶渊明的个性特征研究(4):http://www.youerw.com/wenxue/lunwen_1660.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