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瑞贞而言,愫方不仅是长辈,也是可以说知心话的朋友。她劝瑞贞要学会等待,把对生活的希望寄托在尚未出世的孩子身上,让瑞贞相信等孩子出生后一切就会好起来。她还劝说瑞贞:“活着吃苦不为着小孩子们,还为什么呢?”[5]她要瑞贞怀有为了孩子吃苦的精神。她甚至向瑞贞表示她可以帮忙一起抚养将来的“小可怜虫”。她告诫瑞贞:“在外面还是尽量帮助人吧!把好的送给人家,坏的留给自己。”[5]她总是给予弱者同情和怜悯,对尖酸刻薄地讽刺、侮辱她的曾思懿,她都给以同情,她说:“你爹走了,她不也怪可怜的吗?”[5]
至此,愫方身上的中国传统女性高尚的道德感,无条件地“牺牲”自我的倔强性格得到了充分地体现。
(三)死心塌地,为爱付出
愫方对爱情的执着也让读者为之感动。她坚韧、善良、无私和忍耐的性格也体现在对曾文清的爱情上,她把自己的爱埋在心底,就如同她把所受的屈辱往肚子里咽一样。她和文清默默地相爱,却无法直接诉说情意。文清结婚之后,愫方只能将这份爱意埋在心里。她理解文清婚后的孤寂、苦闷,但她无能为力。这样的爱情是注定不会有完美的结局的,在那个封建礼教思想腐蚀人们心灵的年代,他们的爱情是不会有结果的。然而,就算是知晓了这段感情的结局最终是走向死亡,愫方依然坚持着。她哀怜他甚于哀怜自己。为了减轻文清的痛苦,她毅然决然地让文清走出这个家,永远都不要回来,她要他成为一个人,死也不要再回来。而她自己宁愿牺牲自己的青春,自己的幸福,来替他守护这个即将衰败的家。她说她可以替他伺候他的父亲,照料他的孩子,照管他爱的字画,甚至他爱的鸽子。“连他所不喜欢的人我都觉得该体贴,该喜欢,该爱。”[5]这需要怎样的毅力和胸襟才能说出这样让人感到心疼的话啊!她不是爱情高于一切的追求者,她只是希望自己爱的人以及自己爱的人所爱的人都快乐,甚至爱屋及乌,连他的鸽子都会照顾。
在曾思懿、江泰极力撮合愫方与袁先生时,虽然曾皓的阻挠是愫方没有表态的原因之一,而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其实是愫方要坚守对文清的痴情。她宁愿为了文清从小女孩变成少女,从少女变成老小姐,像一朵花一样枯死、闷死。
在愫方向瑞贞打开自己的心灵,述说对文清的情意时,瑞贞一连串的追问,我们可以看到愫方的回答毫不犹豫。由此可见愫方对爱情是多么执着和忠贞。
二、愫方形象的缺点 毕业论文
(一)逆来顺受
在剧中,无论是面对曾皓的无情逼迫,还是面对曾思懿无理的纠缠、恶毒的讽刺和善意的挖苦,愫方都以其惊人的耐力来承受。虽然经济的困境和生活的无依无靠使她明白自己是无父无母,看人家脸色过日子的人,但是她不想改变,因为她找不到别的可以依靠的归宿。因此她被剥夺了对生活的发言权,形成这种逆来顺受,能忍常人所不能忍的性格。有人会说在当时的环境下,愫方能做的只有忍耐,但是我们清楚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我们有反抗的权利和自由,这主要还是在于个人。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愫方的这种“逆来顺受”与曾文清的不同。文清只是一个生命的空壳,他懒于宣泄,懒得有感觉,精神上的麻木已经让他无力去思考关于人生、关于生活、关于未来的问题了。士大夫阶级的思想已经像他所吸食的鸦片一样在他的身体里成长、蔓延,在封建礼教的桎梏下,他把自己的生命浪费在毫无意义的行为之中,他俨然已经是一个精神瘫痪的病人了。而愫方则不同,“愫方这个人物的魅力,恰恰在于她对于日常的普通生活背后所隐藏的东西的敏锐感悟——这种敏感本质上表现了一种生命的活力,并且从根本上将她与曾文清的麻木区别开来。”[6]愫方异常的缄默,但是她的心里却是深深埋着丰富宝藏的。作者刻画人物的高超之处就在于他在这样一个能忍常人所不能忍,似乎没有一丝反抗意识的妇女身上发现她惊人的耐力,在貌似逆来顺受的外观上发觉其内心的坚毅的性格力量。愫方虽然表现得逆来顺受,但是她并不懦弱,她在向陈奶妈哭诉时说:“这样活着,是干什么呀?”[5]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会提出这样深刻的生活课题。她的忍耐不同于文清的软弱,她并不惧怕曾思懿,她以沉默为形式来对抗。 曹禺的《北京人》中愫方形象新解(3):http://www.youerw.com/wenxue/lunwen_17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