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论王维山水诗的空静之美(2)

时间:2023-11-25 19:34来源:毕业论文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2](P1277) 终南山近乎天宫,连山接海,因而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2](P1277)

终南山近乎天宫,连山接海,因而山中的白云和青霭聚而又散,似有若无。山中的光线时明时暗,虚虚实实,看不真切。尾联没有写樵夫的回答,留给读者遐想空间,给人一种好似身处仙境的错觉。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云:

“近天都”言其高,“到海隅”言其远,“分野”二句言其大,四十字中无所不包,手笔不在杜陵下。或谓末二句似与通体不配。今玩其语意,见山远而人寡也,非寻常写景可比。[4](P312)

整首诗所呈现的画面是宏阔而虚无的,包罗万象,尽显一个“空”字,正因为“空”,读者才会置身于诗境中去感受终南山的空灵秀奇,阔远幽深。

王维诗中的“空”常常是淡墨轻描,虚实变幻,如《汉江临泛》: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2](P1279)

诗人淡墨着笔,画面中的汉江之水悠长邈远似是要奔流出天地之外,两岸重叠的青山朦胧缥缈,时隐时现。“天地外”与“有无中”为诗歌平添了一种超然天地,不可穷尽的意境。“郡邑”立于大地,“远空”悬于天际,两者皆是静止不动,但都因诗人所乘之船随风浪颠簸而浮动摇荡。诗人以虚写实,借“郡邑”与“远空”的“浮”与“动”写江水的波澜壮阔,磅礴阔大,意境空灵。

再如“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5](P463)一句,画面中尽显朦胧翠绿之色。空山本无雨,但因山中的苍松翠柏,郁郁葱葱,宛若给空山笼罩了一层薄薄的翠雾,似梦似幻,虚实难辨。人行走在山中,整个身心都浸染在薄雾之中,虽然空山无雨,却好像感觉到细雨沾衣的丝丝凉意,因而有“湿人衣”之感。

二  动静结合:静谧和谐之美论文网

王维在诗中擅长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来展现澄淡幽静的意境,以清新闲淡的笔调描绘山川景色。他徜徉于山水,寄情于山水,天地万物似乎都能听懂他心中所想所感,达到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完美状态。

(一)以动衬静,静了群动[3](P905)

王维诗歌虽然幽静却并不死寂,静中有动,静谧之中自有勃勃生机,可以使人感受到置身山水的惬意与舒适,从而净化心灵,让心拥有安宁平静。如其《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2](P1302)

诗人信步山中,感受枝头桂花纷落的闲适与静谧。然而皓月从云中显露惊醒了沉睡的鸟,鸟在春涧中不时地鸣叫着,打破了这一山的沉寂,唤醒了沉睡的山中万物,万物于沉寂中勃发。李锳对此诗评价道:

鸟鸣,动机也;涧,狭境也。而先着“夜静春山空”五字于其前,然后点出鸟鸣涧来,便觉有一种空旷寂静景象,因鸟鸣而愈显者,流露于笔墨之外。一片化机,非复人力可到。[6](P344)

“夜静春山空” 本就显出了山的空旷寂静,“人闲”则表明了诗人此刻的内心是闲静安宁的,山的安静与诗人心灵的安静是相契合的。再加之桂花飘落等动景,既赋予了诗歌勃勃生机又反衬出春涧的静谧。

再如王维以动衬静的代表作《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2](P1311)

空山寂静,人迹罕至,但诗人却在这空山中闻得人语响,不知这人语来自山中何处,只听得空谷回音,愈发显得空山之幽静。诗人以人语声来反衬山的静谧,笔法清新自然,似浑然天成。落日余晖返照射入树林深处,光线黝暗,林荫斑驳,愈显树林之深邃。少许光线落到青苔之上,与斑驳树影交相辉印,更是表现出山的静谧幽深。俞陛云在《诗境浅说〈续编〉》中对此诗后两句点评道: 论王维山水诗的空静之美(2):http://www.youerw.com/wenxue/lunwen_198946.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