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论陶渊明《桃花源记》经典化的过程(3)

时间:2019-08-03 20:33来源:毕业论文
总之,南北朝时期,人们对《桃花源记》的接受是有层次的,从一开始继承原著内涵以桃源喻隐逸,之后派生出以桃源喻春景,而对于桃源故事叙事模式的


总之,南北朝时期,人们对《桃花源记》的接受是有层次的,从一开始继承原著内涵以桃源喻隐逸,之后派生出以桃源喻春景,而对于桃源故事叙事模式的认可则是经典化的一条主线,也是主要推动力,并且陶渊明由于萧氏集团的尊崇而获得社会认可,这对《桃花源记》的经典化有一定的推动力。

三、唐代对《桃花源记》的接受
南北朝时期对《桃花源记》的接受主要表现在诗歌创作用典和小说创作继承叙事模式上,而唐代则主要表现在“桃源”意象入诗。唐代的桃源诗不仅继承了原作的内涵,并且还开发了新的内涵,桃源开始真正走进文人的内心深处。
首先,在描写美丽春景的时候,桃源仍然是诗人的不二选择。如柳公绰的《赠毛仙翁》“桃源千里远,花洞四时春。中有含真客,长为不死人”[9]诗中桃源意象指代诗人住所,诗人认为自己的住处就如同桃源一般,风景优美,四时景色都宛如春,一直以来,桃源都是一个让无数文人心驰神往之地,因为它超脱凡俗的美丽,这里桃源这一意象其实已经成为一种经典,一种做诗时候每个人会想到的资源。
其次,对于桃源意象的运用,诗人们不仅仅局限于原著的内涵——美丽的隐逸之地,而是开发了一些新的内涵,如杜甫《不寐》“多垒满山谷,桃源无处求”,诗歌基调十分沉郁,色调也特别暗淡,社会现状的黑暗腐败让诗人既感到饱经沧桑,也感到自己是那么渺小对很多事情无能为力,诗人渴求一个如桃源般能休憩身心的场所,但这是不可能的,桃源无处求。这首诗中,桃源意象不在简单的指代春景,而是抽象出来成为理想世界的代称,这个世界是诗人梦寐以求的场所,有诗人所渴望的一切东西:安宁、和平、美好……由此可见,桃源被符号化了,成为理想世界的代称,这个理想世界不仅仅是隐逸安宁之地,也可以是繁花似锦丰衣足食之地,也可以是歌舞升平雕栏玉砌之地,总之,只要是诗人的理想王国,桃源都可以被用来入诗。这种对桃源的符号化在南北朝接受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它只保留了桃源是理想世界这一层内涵,隐逸、求仙、田园等内涵都褪去了,如此,桃源入诗范围更加广泛,加快了《桃花源记》经典化的进程。
桃源意象被符号化的原因主要在于唐代道教的高度发达以及社会现状对诗人的影响。唐代道教被尊为国教,很多修道之人在社会上有着很高的地位,并且与很多文人墨客交往频繁,因此,在进行诗歌创作时,他们通常会联想到道教所宣扬的理想世界,并且用有着共同因素的桃花源来指代,这些共同因素有求仙、理想世界、清净安宁;至于唐代社会,在中后期,社会动荡,国力衰退,诗人们感概盛世不再,自己有无力回天,只能幻想一个理想世界来寄托自己失落疲惫的心灵,而桃源经过南北朝的经典化,已经成为一种很多人都可以见到并利用的典故资源,桃源于是就成了这个世界的代名词。
    总之,唐代对《桃花源记》经典化的表现主要体现在桃源意象内涵的继承与开发,在南北朝基础上出现了较多的桃源诗,最重要的是唐代出现了对桃源意象的符号化,将桃源化成一种精神力量或者说是一种思想资源,桃源意象可以指代一种任何人想到达的理想社会,这种改变让桃源这一意象进入到更加广阔的诗歌题材之中,催动了经典化进程。这一时期对于陶渊明本人的建构不是特别明显,《桃花源记》经典化主要是依靠自身内涵的开发,可以说从桃源符号化开始,《桃花源记》真正走上了一条独立发展道路。 论陶渊明《桃花源记》经典化的过程(3):http://www.youerw.com/wenxue/lunwen_36785.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