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旗装袍可以认定为是1644—1912年的服装样式。明朝时代,曾对服饰制定了详细的官民服饰制度和衣冠制度,到清朝,汉族文化鲜明的等级制度观念被吸收到服饰中区,明清的两种文化相融合使得旗袍在清朝时期更加丰富。作为繁复精美的宫中袍服,旗袍的男女款式开始区分,旗袍普遍比较肥大,袖口宽松(见图一,选自刘瑜 《中国旗袍文化史》 )。 图一
张爱玲在《更衣记》写到:“1921年,女人们穿上了长袍”,这是旗袍流行唯一有明确纪年的记录。19世纪20年代的旗袍整体朴素、保守,虽袍形相对宽大但略收腰身,面料简单,工艺朴素,这一时期的旗袍可以被称为是民国旗袍。
从1920—1949年,有专家将这一期间的民国旗袍和海派旗袍归为一类 ,但本论文的观点认为民国旗袍与海派旗袍并不能归为一类,应该将其视为两种类别。
最早出现的民国旗袍,从各种资料显示,据说是由上海私立女子学校的一位女中学生将西洋服饰中“收腰”工艺植入女装马甲、长裙上。民国旗袍经历“暖袍”时期、马甲旗袍、倒袖旗袍时期,这三个时期的旗袍相比于之后发展而成的海派旗袍而言都经历了不断从“老的式样”改良的过程,难免从满清遗民所兴的旗袍之风中回头挖掘,从旗袍发展进程上看,民国旗袍的发展有略微倒退的痕迹,与海派旗袍的创新、突破、文化融合的特点有着明显的区别,但可以认定的是,民国旗袍,即长及脚面的马甲式旗袍便是现代海派旗袍的前身 。
由东华大学教授包铭新定义的旗袍则是中国民族特色的一件套女服,由清代旗人的袍装演变而成的流行的与近代的服饰 ,也是本文所定义的旗袍。
本课题研究的是海派文化体现在的服饰领域——海派旗袍。20世纪30年代是海派旗袍发展的巅峰,也是海派旗袍文化形成的主要及关键时期,这个时期也是上海这一曾经的远东第一大都市经历政治、思想、经济等多方面变化的时期,而这又都是海派旗袍文化形成的因素。海派旗袍在世界服装历史上代表着中国,也是中西服装融合的里程碑,2007年“海派旗袍”就被列为上海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后,海派旗袍的制作技艺也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海派旗袍文化已成为民国时期以至于现在上海服饰甚至民族文化的一种。作为曾经在上海历史中占据重要位置,并且不可磨灭的一种服饰文化甚至是观念文化,对其的形成进行各方面的挖掘,也是对上海历史文化底蕴的一种探索,通过了解海派旗袍文化的形成,为海派旗袍文化的再次复兴打下理论基础。
(二) 现有文献综述
(三) 本文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本论文从三个部分去论述20世纪30年代各方面海派旗袍文化的形成。
第一部分,分别对海派和旗袍进行阐述和定义,将海派旗袍文化的背景和定义明晰,从各种专家学者给出的定义中结合本文特点和自己见解给出适合本文的定义。第二部分,具体从历史背景、文化思想、商业经济这三个影响力最大的方面去阐述海派旗袍文化形成的原因。第三部分,概括海派旗袍的特点,简述海派旗袍文化对社会及人民生活的影响,从而对海派旗袍文化在近代的发展趋势进行概述,未来的发展进行预测。
本文依据女性审美观等发展理论,采取比较研究法、历史分析法、规范阐述法等进行论述。关于海派文化以及旗袍的专家学者对于其定义有自己的见解,但没有很多明确的海派旗袍的书籍,因此,将海派文化以及旗袍的著作、论文中的观点进行比较,从而整理得出观点。同时海派旗袍文化诞生并形成于上海,因此其形成需要依靠上海本身的历史条件,故追溯到上海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了解上海发生的历史渊源,从中发现更多海派旗袍文化诞生的因素。 论20世纪30年代海派旗袍文化的形成(3):http://www.youerw.com/wenxue/lunwen_39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