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浅析毕飞宇小说中的漂泊者形象(4)

时间:2020-07-11 21:15来源:毕业论文
二、生活的漂泊者 新时期以来,随着中国社会和 经济 的飞速发展,城乡之间的差距也愈来愈大。为了谋求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开始踏入城镇,在城镇

二、“生活”的漂泊者

新时期以来,随着中国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城乡之间的差距也愈来愈大。为了谋求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开始踏入城镇,在城镇中打拼,但是来自于落后乡村的打工者们又不能很好的融入远比自己家乡繁华得多的城市。这不仅指他们的衣着与城里人的光鲜亮丽格格不入,也指他们为了生活,不得不面临的很多现实问题。无论是住宿条件还是生活水平,都是由不得他们自己来改变的。这就出现了在外打工,怀揣着发家致富的梦想、渴望改变自己生存困境的愿望的一群人与城镇生活习惯的不相融合。可以说他们都是生活上的漂泊者。为了养家糊口不得已而在外漂泊,忍受着常人无法忍受的痛苦。他们有的只身在外,抛妻弃子,为了工作很长时间不能和家人团聚,即使团聚,也只有短短的几天时间;有的拖家带口,扶老携幼,为了谋生而在城市的犄角旮旯里顽强地生存,即使他们生活上再怎么精打细算,仍然是入不敷出。唐代诗人王维就写下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但凡是作客他乡的游子,读来一定别有一番滋。尽管他们的内心满怀了对于故土的依恋,但是也时时流露出在都市打工时的无依无靠的漂泊和迷茫之感。为了生存,这一群人不得不在城镇里辛苦地过活,忍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烦恼。

《马家父子》就是毕飞宇所写的这样一部反映了在外打工的漂泊者的短篇小说。或许我们可以将之归结为和平时期的普通百姓在生活上的漂泊,这与萧军和老舍所写作的战争时期的漂泊无依和流离失所有很大的不同。在《马家父子》这一部小说中主要描写的就是马家父子,即老马和马多两个人在北京的生活。老马是一个从乡村到都市的漂泊者。为了自己的儿子马多能有出息,一个人辛辛苦苦地在北京拉扯着马多,为了这个儿子,老马吃了很多的苦,遭了很多的罪,即便是这样,老马依旧觉得生活是美好的,他也曾经感到过痛苦,也想过要放弃,但是咬咬牙,还是忍了下来。尽管他们已经在北京生活了,但老马时时刻刻记得自己是四川人,在任何时候总是把一口川腔挂在嘴边,固执的认为只有四川话才是最最标准的语言形式,然而老马的儿子马多却不喜欢说四川话,而是喜欢说北京话,他觉得北京话洋气、时尚、好听。老马离婚后和儿子相依为命,自己为了不让儿子受苦所以一直保持着单身,老马在失败的婚姻背后,只好把自己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儿子的身上,老马希望儿子能和自己一样,喜欢讲四川话,然而儿子却一次次的让老马失望。因此,对于一个四十岁的男人来说,这样的痛苦只能是语言所无法形容的。文中有很多这样的事例,我举两个最能说明问题的例子来探究一下老马的漂泊者形象。第一个例子是在马多考试成绩考得很好,学校让马多的家长来学校做一个二十分钟的报告之时,老马心里很是自豪,马多特地在厕所门口告诉老马不要讲四川话,要讲北京话。然而北京话哪儿那么容易学呢?老马只说了个四不像。回到家,老马做了好吃的等儿子回家,内心还沉浸在儿子马多优秀的学习成绩上,以及儿子的成绩带给自己的内心的满足和成就感,然而换来的却是儿子对老马报告上说四川话的无情的嘲讽和责怪;另一个事例就是老马和儿子一起看足球赛,随着老爸的四川话“雄起、雄起”马多拉下脸来,而儿子的“牛Bi”“傻Bi”更是让老马黯然神伤。事后,父子俩交涉的时候,儿子的几句用北京话对老马的叫嚣更是让老马的内心感到一阵莫名的悲痛和挫败。老马突然就觉得胸口被什么东西撕开了一条缝,冷风全进去了,那不是四川的风,而是北方的冷空气,伴随着哨声和沙砾老马这个时候又想起了自己的故乡。在这篇小说中,作者以四川话和北京话两种语言为载体,将两种倾向不同的文化父子俩做了横向和纵向的对比,既让我们觉得老马值得同情,又让我们认识到老马的悲哀。语言,在我们看来,是再简单平常不过的了,然而,作家就是善于从这种日常生活中的琐事着手,勾勒出一幅幅引人深思的画面,读者可以想见老马对于儿子马多对自己关于家乡的亲切怀恋和热爱以及自己对家乡方言的由衷喜爱和推崇的不理解的孤寂悲凉的内心。源^自·优尔·文.论,文'网]www.youerw.com 浅析毕飞宇小说中的漂泊者形象(4):http://www.youerw.com/wenxue/lunwen_56159.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