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经典的文学作品,教师“应引导学生读原著,一字一句地疏通,一篇一篇地老老实实地读,弄清原义、原意,培养学生细读文本的能力与习惯” [3](p147),对于文章要有自己的认识,而不是人云亦云。对于一些经典的阅读,“要引导学生以平常心阅读经典,对经典作家,既不‘仰视’,也不‘俯视’,而‘平视’之” [3](p147),要时刻提醒学生保持清醒的头脑,用平常心来阅读,用平等的价值观来阅读评价经典,对于将经典圣神化、圣人化、宗教化等观点要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3](p147)钱理群先生认为,“在中学语文课程中讲经典作品,应有别于社会教育中的经典普及,它应服从于语文教育的目标,注意其基础教育的特点,应始终抓住语言文字这一基本环节,因文而会心。”[3](p147)从语言文字的剖析、到文章内容的理解,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始终以语言文字为基本的环节。在疏通文字的基础上理解文意,然后做到文通意顺,深入理解。钱理群还提出要注重对学生“以心契心”的引导,“这就需要充分考虑中学生生命成长的特点,找到经典作家的生命和学生生命之间的契合点,找到经典作品提出的命题和学生的生活中所感受到的问题之间的契合点”[3](p148),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品的深意。
(2)强调保持阅读感受
钱理群先生提出“要用‘心’去读,即主体投入地感性地阅读:以你之心与作者之心、作品人物之心相会、交流、撞击,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他们的境遇、真实的欢乐与痛苦,用自己的想象去补充、发展作品提供的艺术空间,品作品的意境,思考作品的意义。”[4]他在阅读教学中强调了“感性投入”这个要求,力求杜绝文学作品阅读鉴赏中出现的冷眼旁观,加强情感的投入及共鸣。对于中学教育中将文学作品的完整生命进行肢解与剥离的五段法分析模式,是存在很大弊端的。阅读,应该保持其新鲜的感觉,不带入任何先入为主的观点,也不需要做任何的分析,抓住阅读的第一感觉与感受,以感悟为基础才是最好的阅读状态。
恰当的阅读方式对于语文阅读教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阅读对于学生来说更应该是一种主动的探索思考与感悟,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才应该是阅读给予学生的最好收获,过多的分析与刨根问底则会适得其反,将学生的思维固定在框框中,也失去了阅读本身该有的意义。
(三)钱理群阅读教学观的特征与实践
钱理群先生对于语文阅读教学的见解是很有见地的,他针对当前语文教育中的现状,分析了阅读教学中根深蒂固的恶习,以及文理分科、应试教育下学生阅读面的狭隘,提出了自己的阅读教学主张。提出在现阶段的阅读教学中,应当尽量减少,乃至摆脱教育体制的束缚,注意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并且对经典文学作品加以重视,并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投入感情,形成创造性的阅读能力。当然,这样的观点与期望,在如今中国语文教育顽固而僵化的模式面前是很难找到突破口的。
浅谈钱理群语文教学观(4):http://www.youerw.com/wenxue/lunwen_57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