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宗教文化在卡勒德·胡塞尼作品中的体现(3)

时间:2020-12-03 19:18来源:毕业论文
研读胡塞尼的作品,我们可以发现真主、安拉是出现次数最多的词语,愿真主保佑和愿安拉宽恕常常被挂在作品主人公的嘴边。因为在伊斯兰教中,除安拉

研读胡塞尼的作品,我们可以发现“真主”、“安拉”是出现次数最多的词语,“愿真主保佑”和“愿安拉宽恕”常常被挂在作品主人公的嘴边。因为在伊斯兰教中,除安拉(阿拉伯语的译音,意为真正的主宰)外,再无神灵,安拉的地位是无法撼动的。在阿富汗这样一个饱受战争、贫穷、分裂的国家,人民遭受到的困厄是我们难以想象的,通过胡塞尼的视角,我们能感受到,阿富汗人民在面对苦难时,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坚强,正是伊斯兰教对人的心灵的救赎的阐释以及在人内心注入的勇气。也正是这样一种对真主的崇敬和信仰,在玛利亚姆生活困顿窘迫的时候,她无时无刻都把真主奉为自己的精神支柱,因为她相信真主能在精神上给她带来希望、力量和帮助。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讲述的是玛利亚姆被迫嫁给拉希德后,面对父亲扎里勒的抛弃、丈夫的冷漠,以及始终怀着对害死娜娜的愧疚,她的生活过的并不愉快,她的内心是忧愁不安的。但是一个意外的怀孕使她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对于真主的保佑,她心怀感恩。真主没有形象,没有方位,但是在人在忧愁时,他带来希望;人在有所需求时,他给予帮助,这就是玛利亚姆始终信奉和崇拜真主的原因,她把对生活的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了真主身上,真主是她在失去母亲在之后,唯一能相信和依托的人。同时,在玛利亚姆即将被执行死刑之前,她心里唯一所想的,是希望能够得到真主的宽恕,“请怜悯我,宽恕我,亲爱的真主啊!只有你才是最为慈悲的。”[4](P377)伊斯兰教悲天悯人的情怀,是玛利亚姆内心最坚实的信仰。在她的整个人生中,真主的声音一直在她的心中回响着。真主的力量是无边的,玛利亚姆是以绝对虔诚、敬畏、谦恭的态度和精神服从真主,面对杀人这种违背真主旨意的行为,在临死前,她唯一能做的,就是祈求真主宽恕,只有这样才能使她安心走完生命的最后一刻,可以说胡塞尼在宗教中为她找到了善良人性的依托。

作为一个受多元文化影响的作家,胡塞尼并不是一地接受伊斯兰教文化,也不是毫无保留地继承,而是以全面客观的理性眼光审视着伊斯兰文化的优点和缺点,这正是他的高明之处。

布卡是胡塞尼的小说《灿烂千阳》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探讨布卡对于我们研究他的作品和思想来说,有很大的帮助。在阿富汗,布卡作为传统服饰,主要由长袍、头巾和面纱组成,是一种能将整个身子覆盖住的、信仰伊斯兰教的女子在公开场合必须穿着的罩衫,因此有人说它是“移动的监狱”。

在《灿烂千阳》中,我们能看到胡塞尼借玛利亚姆的视角,直言不讳地声讨这种对于女性歧视和压迫的做法。在深受宗教极端主义毒害的拉希德看来,受过教育的女人是破坏男人名誉和尊严的行为,因此他极力主张与支持让阿富汗女人出门必须穿布卡的行为,他义正辞严地说道:“我希望你能记住,以后出门都要穿上我给你买的布卡,你的脸不能被其他男人看到,因为只有她的老公才能看到她的脸。”[4](P73)在他的逼迫下,玛利亚姆只能穿上厚重的布卡,被囚禁在这座一个人的监狱里,开始了她噩梦般的生活。拉希德的殴打对于玛利亚姆来说就是家常便饭,在这样一个被长期折磨的女人来说,她的心是如同死一般的沉寂,她最后之所以能够重新感受到了世间的温暖,正是莱拉和阿兹莎的真情和关怀逐渐融化了她内心的冰冷。因此,当拉希德愤怒地想要杀死逃跑的莱拉时,她毅然决定不再保持沉默,不再忍受他的欺负,她毫不犹豫地举起了铁锹,用力地朝拉希德砸去。让我们感动的是,这是玛利亚姆第一次为自己做主,也是第一次为自己的人生之路做出了决定。通过胡塞尼的描写,我们看到了一位坚强成长起来的女性,她勇敢地摆脱囚禁与束缚,寻求人生的自我。借由玛利亚姆的形象,我们不仅感受到了被压迫的阿富汗女性顽强的生命意志,也感受到了作者对勇敢善良的阿富汗女性的同情与赞美,对愚昧的阿富汗传统文化的批判与愤怒。 宗教文化在卡勒德·胡塞尼作品中的体现(3):http://www.youerw.com/wenxue/lunwen_65613.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