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真意。“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1](p36)”。郑板桥讲究不管写作或是作画都要师承自然,不拘泥格套。“不泥古法,不执己见,唯在活而已矣[1](p36)”,这些都是在强调不拘一格、自主创新。只有当自己的身心在与自然沟通时,所写文章,所画之作才能最真实的表现内心情感色彩。
三是真趣。郑板桥多封家书,在自己的弟弟面前毫不掩饰内心喜恶:“半堤衰柳,断桥流水,破屋丛花,心窃乐之……吾弟当留心此地,为狂兄娱老之资,不知可能遂愿否[2](p3)”。郑板桥之真还表现在他能自嘲自己的容貌。古人极其注重自己的形象。郑板桥却毫不犹豫的写下:“貌寝丑,人咸易之[4](p1)”。还有郑板桥抒发游山玩水、画竹写字之乐趣都可称为真趣。
(二)质朴自然
语言质朴,多用口语,反对矫揉造作之风,是郑板桥小品文的又一特色。
在《焦山别峰庵复四弟墨》中,郑板桥对弟弟这样说道:“我弟素志高尚,不慕虚荣,若能诗笔超脱,不落时下窠臼,凡引兴长、多雅趣等之敷衍语,扫除不用,庶乎近之[2](p36)”,不仅要求自己写作时要避免造作之风,还大力提倡家人和身边的朋友避免落入窠臼。
语言的个性化和口语化是其小品文的一个重要特点。“在文中多使用俚语、俗语,使得文章更加平易近人[4]”。《答许生樗存》云:“老弟若以我此书示之,彼等如不吐出舌头,亦必惊得连连屁响也[2](p265)”,不雅的口语中带有自满俏皮,让人不禁惊叹。来!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三)“图画性”
江树峰教授曾评价郑板桥为“诗画通人”,说的是郑板桥的成就已贯通文学与艺术两座殿堂。郑板桥一生作画,画已入骨,因而笔下的文章也带有画之意境,可谓“文中有画,画中有文”。他运用早已化入骨血的画笔,兑以文字,勾勒出声色俱全的图景,增加了文章的色彩感和形象感,给读者更具体直观的阅读享受[5]。
尺牍小品文《焦山别峰庵与徐宗于》向读者描绘了一幅诗情画意:“此间岚影水光,松风竹雨,泉流鸟声……前人屡言夏日山居,如何至乐,余身尝之,可喜无量[1](p55)”。“松风竹雨泉流鸟声”这八字描写了六种景物,将夏日山居无数的优点完美的凝聚起来,若是画一幅夏日山居图,六种景物缺一不可。正因郑板桥一生作画,才能用更加简洁的语言表达具有美感的景观。
浅析郑板桥小品文(4):http://www.youerw.com/wenxue/lunwen_81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