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临海城市,古代上海也依靠其地理位置临海发展,这奠定了海派文化的形成基础。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在今小东门十六铺岸边形成集镇,称上海镇。元代1292年正式设置上海县,一个新兴的中国滨海城市开始崛起。
1880年石库门里弄营造技艺形成,石库门开始大面积地开始建造,上海的各个街道都有了成片的石库门建筑群。
1919年开始大型百货公司、高级影剧院、大型饭店、花园洋房的出现,使近达建筑业在上海发展到了高峰。这时的欧洲现代运动被带到了上海,古典zhuyi到现代zhuyi的转变,使钢框结构成为高层的主要结构方式。汇丰银行大厦、海关大楼的建立,标志着西方复古zhuyi的顶峰;国际饭店也成为现代派代表性的建筑。此类建筑的建造,也暗喻着居住在上海的人民的生活方式产生的细微的改变。正因为这样的高级影剧院、大型饭店的出现,西方文化也渐渐融入上海的文化。
1937年至1949年的海派建筑处于停滞状态,中日战争的爆发使上海的近代建筑止步不前。日均炮火也给上海的建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而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上海的重大建筑工程仍然因为国内战争的缘故,而处于停顿阶段。
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的性质使上海的城市结构分布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黄浦江沿岸一带集中了近代行政、商业和金融业建筑;南京路、淮海路、福州路、西藏路和金陵路则形成了以跑马厅为中心的商业建筑;向西沿苏州河、向东沿黄浦江汇集着许多工业建筑;高级住宅主要集中于西区,这是20年代后租界扩张的结果。上海的华界区域,如闸北、沪南和浦东等地有大量的棚户、简易木屋和平房。而在这个过程中,以南京路、淮海路为首的商业中心建筑开始被重视,同样的,当时上海人的休闲时光也会开始在这些商业中心度过,这也成了最开始的“小资”发源地。
1949年5月上海得到解放。上海的城市建筑开始有了新的发展,工人住宅区开始建造,如曹杨新村、志丹新村、玉田新村等。另外还建造了一些剧院、学校、文化馆和具有较高建筑装饰水平的中苏友好大厦,这座大厦如今被称为上海展览中心。来*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的建筑水平大幅度的提升。许多新兴的建筑开始建设,上海城市建设进入大规模发展,一批又一批高耸挺拔、风格迥异的宾馆、影院孕育而生,浦东地区开始大批建设内资外资高层建筑工程,全市的住宅小区和土地批租带动了高档商品房、市中心黄金地段结合旧城改造出的多功能商务办公中心以及高档别墅建筑。上海的经济在这时随着高档建筑的建成,发生着变化,而海派文化也在这个过程中,翻开全新的篇章。
在2000年以后,上海的经济得以高速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上海的建筑开始不断的配合经济发展需要,许多市中心黄金地段配合旧区改造的步伐也越来越快,越来越多的老式住宅区进行推翻重建,造起了更具时尚感的高楼或者精品类住宅区。里弄内的海派文化也随着石库门等老式住宅的拆迁渐渐丧失原来的面貌。
从海派建筑视角浅析海派文化的变迁(3):http://www.youerw.com/wenxue/lunwen_81684.html